农村婚姻支付变迁研究--以黑龙江L村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关于婚姻支付分类标准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二)关于婚姻支付实际状况的调查研究 | 第12-13页 | 
| (三)关于婚姻支付社会功能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四)婚姻支付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 四、可能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1章 研究设计 | 第16-21页 | 
| 1.1 婚姻支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第16-17页 | 
| 1.2 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 1.2.1 婚姻偿付理论 | 第17页 | 
| 1.2.2 婚姻资助理论 | 第17-18页 | 
| 1.2.3 姻亲互惠理论 | 第18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4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 1.5 调查对象 | 第19-21页 | 
| 1.5.1 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概况 | 第19-20页 | 
| 1.5.2 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 第20-21页 | 
| 第2章 改革开放至今L村婚姻支付变迁 | 第21-33页 | 
| 2.1 基础性经济支付 | 第21-26页 | 
| 2.1.1 彩礼 | 第21-23页 | 
| 2.1.2 嫁妆 | 第23-24页 | 
| 2.1.3 压腰钱 | 第24-25页 | 
| 2.1.4 婚房 | 第25-26页 | 
| 2.1.5 小结 | 第26页 | 
| 2.2 行为性经济支付 | 第26-30页 | 
| 2.2.1 婚宴 | 第26-29页 | 
| 2.2.2 婚纱摄影 | 第29页 | 
| 2.2.3 司仪乐队 | 第29-30页 | 
| 2.2.4 小结 | 第30页 | 
| 2.3 信仰性经济支付 | 第30-31页 | 
| 2.4 工具性经济支付 | 第31-33页 | 
| 第3章 改革开放至今L村婚姻支付变迁的原因 | 第33-41页 | 
| 3.1 个体原因 | 第33-36页 | 
| 3.1.1 收入增加 | 第33-34页 | 
| 3.1.2 社会流动 | 第34-36页 | 
| 3.2 家庭原因 | 第36-38页 | 
| 3.2.1 父权衰落 | 第36-37页 | 
| 3.2.2 代际差异 | 第37-38页 | 
| 3.3 社会原因 | 第38-41页 | 
| 3.3.1 计划生育 | 第38-39页 | 
| 3.3.2 大众文化 | 第39-41页 |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1-46页 | 
| 4.1 变迁特点 | 第41-42页 | 
| 4.1.1 支付额度、支付类型、支付方向变化明显 | 第41页 | 
| 4.1.2 “人情味儿”有所保留 | 第41-42页 | 
| 4.1.3 移民型村落信仰淡化 | 第42页 | 
| 4.1.4 受城市辐射作用影响变迁效果显著 | 第42页 | 
| 4.2 结论 | 第42-43页 | 
| 4.3 讨论 | 第43-44页 | 
| 4.4 建议 | 第44-45页 | 
| 4.5 局限与不足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1 | 第50-51页 | 
| 附录2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