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1 城市规划 | 第9-10页 |
1.1.1 城市规划的概述 | 第9-10页 |
1.1.2 国内外城市规划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 合肥市城市规划概述 | 第10-13页 |
1.2.1 合肥市城市形成的古代历史阶段 | 第10-11页 |
1.2.2 建国以后合肥城市空间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2.3 合肥市城市建设演变特征 | 第12-13页 |
1.3 城市风水学的发展概述 | 第13-16页 |
1.3.1 风水的起源 | 第13-14页 |
1.3.2 风水学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继承与发展 | 第14页 |
1.3.3 风水学与合肥市城市规划的契合点 | 第14-16页 |
2 引言 | 第16-19页 |
2.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1.1 选题背景 | 第16页 |
2.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4 创新点 | 第17-19页 |
3 风水理论研究 | 第19-24页 |
3.1 自然观中的风水理念 | 第19-20页 |
3.1.1 风水与地理学的联系 | 第19页 |
3.1.2 风水中的生态观 | 第19-20页 |
3.2 理想风水格局 | 第20-24页 |
3.2.1 传统理想风水形势布局 | 第20-21页 |
3.2.2 风水中重点要素的内涵 | 第21-22页 |
3.2.3 理想风水格局的布局原则 | 第22-24页 |
4 合肥城市规划中的风水要素 | 第24-31页 |
4.1 合肥市城市规划演变历史概况 | 第24页 |
4.2 合肥市风水概念中的“水”要素的探析 | 第24-27页 |
4.2.1 水的因素之于合肥城市发展的价值 | 第24-25页 |
4.2.2 滨湖生态湿地的规划建设及其风水内涵 | 第25-26页 |
4.2.3 北城新区的生态湿地建设 | 第26-27页 |
4.3 历史变迁中的建筑与风水 | 第27-29页 |
4.3.1 唐朝金斗城 | 第27页 |
4.3.2 刘铭传故居之风水 | 第27页 |
4.3.3 传统民居与风水 | 第27-29页 |
4.4 理想风水格局下合肥市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 第29-31页 |
4.4.1 基于当前城市规划格局对城市水系统的生态保护 | 第29页 |
4.4.2 合肥市的绿化建设 | 第29-31页 |
5 案例分析 | 第31-35页 |
5.1 阆中古城的风水格局 | 第31-32页 |
5.1.1 阆中古城基本概况 | 第31页 |
5.1.2 阆中古城的环境要素评价 | 第31-32页 |
5.1.3 阆中风水格局综合评价 | 第32页 |
5.2 苏州的城市风水形态 | 第32-35页 |
5.2.1 苏州古城城市背景 | 第32-33页 |
5.2.2 苏州古城的风水环境评价 | 第33-34页 |
5.2.3 关于苏州风水形势的综合评价 | 第34-35页 |
6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其中风水因素探究的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6.1 合肥市城市规划研究的结论 | 第35页 |
6.2 风水美学的讨论 | 第35-36页 |
6.3 风水在合肥市城市规划中得与失的讨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个人简介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