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开发区内产业园空间生产的城市规划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1 区域角色新格局 | 第9-10页 |
1.1.2 转型发展新任务 | 第10-11页 |
1.1.3 产业升级新方向 | 第11页 |
1.1.4 存量规划新挑战 | 第11-12页 |
1.1.5 产业园有新定位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1.3.3 拟解决的问题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产业园相关概念特征辨析和主要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特征辨析 | 第18-19页 |
2.1.1 产业园的“俗”与“雅” | 第18页 |
2.1.2 广义产业园概念特征 | 第18-19页 |
2.1.3 狭义产业园概念特征 | 第19页 |
2.2 相关研究综述和理论引入 | 第19-23页 |
2.2.1 国外科技园概念嫁接 | 第19-20页 |
2.2.2 国内开发区研究铺垫 | 第20-21页 |
2.2.3 工业地产旁敲侧击 | 第21页 |
2.2.4 创新集群目标指引 | 第21-22页 |
2.2.5 空间生产理论借鉴 | 第22-23页 |
2.3 开发区内产业园的研究价值 | 第23-26页 |
2.3.1 产业园整体研究趋势 | 第23页 |
2.3.2 产业园多重特征属性 | 第23-24页 |
2.3.3 产业园规划管理实践 | 第24-25页 |
2.3.4 开发区特殊管理体制 | 第25-26页 |
第3章 产业园空间生产特征与城市规划管理矛盾分析 | 第26-43页 |
3.1 产业园发展现状 | 第26-31页 |
3.1.1 产业园去伪存真 | 第26-27页 |
3.1.2 产业园空间布局 | 第27页 |
3.1.3 产业园规划属性 | 第27-28页 |
3.1.4 产业园土地出让 | 第28-29页 |
3.1.5 产业园经营特权 | 第29-31页 |
3.2 产业园阶段特征 | 第31-33页 |
3.2.1 产业园基本类型 | 第31页 |
3.2.2 开发区阶段划分 | 第31-32页 |
3.2.3 产业园发展阶段 | 第32-33页 |
3.3 产业园价值贡献 | 第33-35页 |
3.3.1 产业园经济贡献 | 第33-34页 |
3.3.2 产业园创新价值 | 第34-35页 |
3.4 产业园空间生产与规划管理现状的矛盾 | 第35-43页 |
3.4.1 规划管理“产业校核” | 第35-36页 |
3.4.2 工业用地“伪工业化” | 第36-37页 |
3.4.3 多功能用地“工业化” | 第37-41页 |
3.4.4 特色园区功能空间泛化 | 第41-42页 |
3.4.5 园区功能形象环境异化 | 第42-43页 |
第4章 产业园自发转型需求与城市规划管理矛盾分析 | 第43-55页 |
4.1 开发区项目转型基本形式 | 第43-44页 |
4.1.1 自上而下的转型 | 第43页 |
4.1.2 自下而上的转型 | 第43-44页 |
4.2 产业园自发转型基本动力 | 第44-45页 |
4.2.1 产业园自发转型的外因 | 第44页 |
4.2.2 产业园自发转型的内因 | 第44-45页 |
4.3 产业园自发转型与规划控制的矛盾 | 第45-46页 |
4.3.1 自有用地规划调整诉求难以实现 | 第45页 |
4.3.2 自发转型设计方案面临两难困境 | 第45-46页 |
4.4 康盛工业园自发转型设计方案评估 | 第46-55页 |
4.4.1 园区基本情况调研 | 第46-50页 |
4.4.2 园区开发主体调研 | 第50-51页 |
4.4.3 园区转型方案概述 | 第51-54页 |
4.4.4 园区转型方案评估 | 第54-55页 |
第5章 产业园空间再生产城市规划空间引导策略分析 | 第55-67页 |
5.1 产业园转型发展与区域环境的辩证关系 | 第55-56页 |
5.1.1 区域环境是产业园转型发展的背景和支撑 | 第55页 |
5.1.2 产业园易于作为区域转型发展的标杆项目 | 第55-56页 |
5.2 起步区与其中的产业园概述 | 第56-59页 |
5.2.1 起步区的区位和发展历程 | 第56-58页 |
5.2.2 起步区的地位与综合作用 | 第58页 |
5.2.3 起步区内的产业园概况 | 第58-59页 |
5.3 应对转型的空间引导策略 | 第59-67页 |
5.3.1 纳入综合信息数据库 | 第59页 |
5.3.2 有序植入新型功能 | 第59-64页 |
5.3.3 参与完善公共空间 | 第64-67页 |
第6章 产业园空间再生产城市规划制度引领策略分析 | 第67-88页 |
6.1 案例分析与借鉴 | 第67-79页 |
6.1.1 政策案例分析 | 第67-72页 |
6.1.2 实践案例分析 | 第72-79页 |
6.2 当前政策体系下转型升级的问题 | 第79-81页 |
6.2.1 当前转型升级的路径 | 第79-80页 |
6.2.2 当前转型升级的交易成本 | 第80-81页 |
6.3 转型升级的框架性制度设计 | 第81-82页 |
6.4 不同实施主体的实施路径创新 | 第82-83页 |
6.5 多情景的建设方式 | 第83-85页 |
6.5.1 渐进式改造 | 第83-84页 |
6.5.2 协议式开发 | 第84-85页 |
6.6 建设时序与政策机制建议 | 第85-88页 |
6.6.1 建设时序安排 | 第85页 |
6.6.2 开发方式引导 | 第85-86页 |
6.6.3 政策机制建议 | 第86页 |
6.6.4 规划实施建议 | 第86-8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