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9-24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2-24页 |
1.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2.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 第24-29页 |
(一)相关概念及其内容 | 第24-25页 |
1.民族工作 | 第24页 |
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 第24-25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1.政府职能理论 | 第25-26页 |
2.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 第26-27页 |
3.社会治理理论 | 第27页 |
4.社会认同理论 | 第27-29页 |
二、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现状 | 第29-43页 |
(一)乌兰察布市推进民族工作状况 | 第29-33页 |
1.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 | 第29-30页 |
2.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 | 第30-31页 |
3.加强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工作 | 第31页 |
4.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体育 | 第31-32页 |
5.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 第32-33页 |
(二)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状 | 第33-43页 |
1.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度规范建设 | 第33-35页 |
2.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 | 第35-36页 |
3.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学习表彰活动 | 第36-39页 |
4.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 第39-40页 |
5.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 第40-43页 |
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3-53页 |
(一)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地域范围有待扩大 | 第43页 |
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 第43-44页 |
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有待彰显 | 第44页 |
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有待拓展 | 第44-45页 |
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待形成合力 | 第45-46页 |
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财政投入有待加大 | 第46-47页 |
7.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有待加强 | 第47-48页 |
(二)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8-53页 |
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济基础薄弱 | 第48页 |
2.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居住较为复杂 | 第48-49页 |
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思想认识不足 | 第49-50页 |
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体制机制不完善 | 第50-51页 |
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法治建设滞后 | 第51页 |
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会治理不够 | 第51-52页 |
7.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监管考评不力 | 第52-53页 |
四、区内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和启示 | 第53-63页 |
(一)区内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 | 第53-59页 |
1.区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 | 第53-55页 |
2.区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 | 第55-59页 |
(二)区内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启示 | 第59-63页 |
1.坚持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 | 第59页 |
2.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础 | 第59-60页 |
3.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模式 | 第60页 |
4.坚持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 | 第60-61页 |
5.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度建设 | 第61页 |
6.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法治轨道 | 第61-63页 |
五、完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路径选择 | 第63-75页 |
(一)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思想认识 | 第63-64页 |
1.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站位 | 第63页 |
2.提升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的认识 | 第63-64页 |
(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体制机制 | 第64-66页 |
1.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体制 | 第64-65页 |
2.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 | 第65-66页 |
(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法治化 | 第66-68页 |
1.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法制保障体系 | 第66-67页 |
2.提高民族事务依法治理能力 | 第67-68页 |
(四)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 | 第68-71页 |
1.抓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根本 | 第68页 |
2.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 第68-69页 |
3.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 | 第69-70页 |
4.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 | 第70-71页 |
5.落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任务 | 第71页 |
(五)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会治理 | 第71-73页 |
1.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会治理格局 | 第71-72页 |
2.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会治理方式 | 第72-73页 |
(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监督考评 | 第73-75页 |
1.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监督合力 | 第73-74页 |
2.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考核评价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 第83-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