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全钒液流电池中Nafion膜的合理使用与构效关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2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全钒液流电池的应用与介绍第10-13页
        1.2.1 全钒液流电池的结构及原理第10-12页
        1.2.2 全钒液流电池的特点第12-13页
        1.2.3 全钒液流电池的实际应用第13页
    1.3 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研究现状第13-20页
        1.3.1 电极第13-14页
        1.3.2 电解液第14-15页
        1.3.3 离子交换膜第15-20页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第20-22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2-31页
    2.1 实验试剂和材料第22-23页
    2.2 测试仪器第23-24页
    2.3 SPEEK膜的制备第24页
    2.4 物化性能表征第24-27页
        2.4.1 微观形貌和元素分析第24页
        2.4.2 X射线衍射(XRD)和小角X射线散射(SAXS)第24-25页
        2.4.3 吸水率和溶胀率第25页
        2.4.4 离子交换容量(IEC)和质子电导率(σ)第25-26页
        2.4.5 VO~(2+)渗透率和离子选择性第26-27页
        2.4.6 面电阻第27页
    2.5 全钒液流单电池测试第27-29页
        2.5.1 全电池阻抗测试第27-28页
        2.5.2 电池性能测试第28-29页
    2.6 体积在线监测第29-30页
    2.7 电解液中钒离子浓度滴定第30页
    2.8 电池宽温度性能测试第30-31页
第3章 Nafion膜的合理选择研究第31-41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物化性能第31-33页
    3.3 电池性能第33-37页
        3.3.1 电池自放电第33-34页
        3.3.2 电池效率第34-37页
    3.4 电池循环稳定性第37-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Nafion膜的合理使用研究第41-56页
    4.1 引言第41-42页
    4.2 Nafion115膜的前处理及表征第42-46页
        4.2.1 物化性能第42-44页
        4.2.2 VO~(2+)渗透第44页
        4.2.3 微观结构第44-46页
    4.3 电池性能第46-52页
        4.3.1 电化学阻抗第46-48页
        4.3.2 电池自放电第48-49页
        4.3.3 电池效率第49-52页
    4.4 电池循环稳定性第52-55页
        4.4.1 电池循环稳定性及容量衰减第52-53页
        4.4.2 电池容量衰减机理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Nafion膜的宽温度特性研究第56-69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离子交换膜的表征第56-59页
        5.2.1 离子交换膜的外观形貌第56-58页
        5.2.2 离子交换膜的物化性能第58-59页
    5.3 室温电池性能第59-61页
    5.4 宽温度电池性能第61-65页
    5.5 电池循环稳定性第65-68页
    5.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总结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致谢第78-8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麦克风阵列声信号定向拾取的研究
下一篇: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以黑龙江省四所院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