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化学纤维工业论文--合成纤维论文

纳米晶/静电纺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在生化传感中的应用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1章 选题依据第14-42页
    1.1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第15-38页
        1.2.1 静电纺丝技术第15-18页
        1.2.2 纳米晶材料第18-25页
        1.2.3 纳米晶功能化电纺复合纤维的制备第25-31页
        1.2.4 纳米晶功能化电纺复合纤维的应用第31-37页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7-38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38-40页
        1.3.1 研究目标第38页
        1.3.2 研究内容第38-40页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40页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第40-42页
        1.4.1 研究方案第40-41页
        1.4.2 技术路线第41-42页
第2章 Cu_2?~xSeNPs/rGO电纺纤维的制备及其协同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第42-60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5页
        2.2.1 实验仪器第43-44页
        2.2.2 实验试剂第44页
        2.2.3 Cu_2?~xSe纳米颗粒的合成第44页
        2.2.4 各电纺前驱液及其电纺纤维的制备第44-45页
        2.2.5 4-NP的催化还原第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58页
        2.3.1 单分散的Cu_2?~xSe@PVP纳米颗粒第45-46页
        2.3.2 各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第46-47页
        2.3.3 Cu_2?~xSe/rGO/PVP电纺纤维膜的结构和组成表征第47-50页
        2.3.4 Cu_2?~xSe/rGO/PVP电纺纤维膜的催化活性第50-55页
        2.3.5 Cu_2?~xSe/rGO/PVP电纺纤维对4-NP催化还原机理的探究第55-57页
        2.3.6 Cu_2?~xSe/rGO/PVP电纺纤维的循环利用性和稳定性第57-58页
    2.4 结论第58-60页
第3章 基于静电组装法制备AgNPs/电纺纤维及其SERS基pH传感的构建第60-80页
    3.1 引言第60-62页
    3.2 实验部分第62-64页
        3.2.1 实验仪器第62页
        3.2.2 实验试剂第62页
        3.2.3 负电性AgNPs的制备第62-63页
        3.2.4 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第63页
        3.2.5 将AgNPs静电组装于PEI/PVA电纺纤维表面第63页
        3.2.6 旋涂法制备PEI/PVA和AgNPs/PEI/PVA薄膜第63页
        3.2.7 SERS性能的考察第63-64页
        3.2.8 SERS基的pH传感第6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4-78页
        3.3.1 AgNPs的制备第64页
        3.3.2 静电组装法制备AgNPs/PEI/PVANFs第64-67页
        3.3.3 AgNPs/PEI/PVA电纺纤维膜作为高活性的SERS基底第67-73页
        3.3.4 基于p-ATP灵敏SERS信号的pH传感第73-78页
        3.3.5 检测人体尿液的pH值第78页
    3.4 结论第78-80页
第4章 基于表面功能化量子点复合电纺纤维构建网状荧光适体传感平台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第80-98页
    4.1 引言第80-81页
    4.2 实验部分第81-85页
        4.2.1 实验仪器第81-82页
        4.2.2 实验试剂第82-83页
        4.2.3 生物素功能化的PEI/PVA电纺纤维的制备第83页
        4.2.4 QDs点亮的电纺纳米纤维第83页
        4.2.5 荧光适配体传感电纺纤维膜的制备第83页
        4.2.6 平面结构的荧光适配体传感膜的制备第83-84页
        4.2.7 13nmAuNPs及DNA功能化的AuNPs的制备第84页
        4.2.8 基于NSET的荧光分析技术检测PSA第84页
        4.2.9 荧光适配体电纺传感膜的共聚焦荧光显微成像第84-8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5-96页
        4.3.1 AuNPs及DNA-AuNPs复合物的制备第85-86页
        4.3.2 生物素功能化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第86页
        4.3.3 量子点点亮的PEI/PVA电纺纳米纤维第86-88页
        4.3.4 荧光适配体传感膜的制备及其传感性能分析第88-90页
        4.3.5 QDs/PEI/PVAASF用于检测PSA第90-94页
        4.3.6 网状结构的电纺纤维传感膜的优势第94-96页
        4.3.7 实际血清样品中PSA的分析第96页
    4.4 结论第96-98页
第5章 基于固相比率荧光电纺纤维膜构建一种铜离子介导的色度免疫分析方法第98-120页
    5.1 引言第98-100页
    5.2 实验部分第100-103页
        5.2.1 实验仪器第100页
        5.2.2 实验试剂第100-101页
        5.2.3 荧光CDs和CdTeQDs的制备第101页
        5.2.4 各电纺纤维膜的制备第101-102页
        5.2.5 r-CdTe/CDs/CA电纺纤维膜可视化检测Cu~(2+)第102页
        5.2.6 AFP抗体标记CuONPs的制备第102页
        5.2.7 r-CdTe/CDs/CA纤维传感膜用于Cu~(2+)介导的生物传感第102-103页
        5.2.8 荧光适配体电纺传感膜的共聚焦荧光显微成像第10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3-118页
        5.3.1 CDs、CdTeQDs@MPA和CDs/CA、CdTeQDsENFs的制备第103-104页
        5.3.2 r-CdTeQDs/g-CDs/CAENFs的制备第104-108页
        5.3.3 比率荧光型的电纺传感膜用于检测Cu~(2+)的可行性分析第108-111页
        5.3.4 r-CdTeQDs/g-CDs/CAENFs可视化的检测Cu~(2+)第111-115页
        5.3.5 r-CdTeQDs/g-CDs/CANFs用于Cu~(2+)介导的生物传感第115-117页
        5.3.6 实际血清样品中AFP的分析检测第117-118页
    5.4 结论第118-12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0-124页
    6.1 总结第120-121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21页
    6.3 展望第121-124页
        6.3.1 功能性纳米晶/电纺纤维膜的表界面调控第122页
        6.3.2 多级结构的电纺纤维膜的表面功能化第122页
        6.3.3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件第122-123页
        6.3.4 高通量的传感膜材料用于多靶物的分析检测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40页
附录第140-142页
科研成果第142-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体量子系统关联的分类与度量
下一篇:利用背向穆勒矩阵提取样品微观结构与光学性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