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社会资本的测度 | 第12-13页 |
1.2.2 社会资本与借贷行为 | 第13-15页 |
1.2.3 社会资本与借贷成本 | 第15-16页 |
1.2.4 文献评论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1.6.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页 |
1.6.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2.2.1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3-26页 |
2.2.2 二元经济理论 | 第26页 |
2.2.3 二元金融理论 | 第26-27页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7-28页 |
2.2.5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作用机制与模型分析 | 第30-36页 |
3.1 作用机制的理论阐释 | 第30-31页 |
3.1.1 信用担保机制 | 第30页 |
3.1.2 惩罚机制 | 第30-31页 |
3.1.3 信息甄别机制 | 第31页 |
3.2 模型分析 | 第31-36页 |
3.2.1 基本博弈模型 | 第32页 |
3.2.2 社会资本情形下的借贷博弈 | 第32-34页 |
3.2.3 模型结论及其经济含义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家庭融资难的实证检验 | 第36-46页 |
4.1 数据说明与变量定义 | 第36-39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4.1.2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36页 |
4.1.3 核心解释变量 | 第36-37页 |
4.1.4 控制变量的选择 | 第37-38页 |
4.1.5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4.1.6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4.2 模型设定与工具变量选取 | 第39-40页 |
4.2.1 二元选择probit模型 | 第39页 |
4.2.2 内生性问题与工具变量选取 | 第39-40页 |
4.3 实证结果 | 第40-45页 |
4.3.1 全样本条件下的实证结果 | 第40-41页 |
4.3.2 社会资本与家庭借贷行为的城乡差异分析 | 第41-43页 |
4.3.3 稳健性检验 | 第43-45页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社会资本与家庭融资贵的实证研究 | 第46-66页 |
5.1 模型设定及说明 | 第46页 |
5.2 变量选择 | 第46-48页 |
5.2.1 被解释变量的选择 | 第46-47页 |
5.2.2 控制变量的选择 | 第47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5.2.4 核心解释变量 | 第48页 |
5.3 内生性问题与工具变量选择 | 第48-49页 |
5.4 农村样本下的社会资本与融资贵实证检验 | 第49-57页 |
5.4.1 社会资本与借贷成本的影响关系 | 第49-50页 |
5.4.2 考虑农户异质性情形下的社会资本与借贷成本 | 第50-52页 |
5.4.3 社会资本结构类型与农户借贷成本 | 第52-54页 |
5.4.4 样本选择偏差模型 | 第54-57页 |
5.5 城市居民社会资本与家庭借贷成本 | 第57-65页 |
5.5.1 不同收入水平下的社会资本与借贷成本 | 第58-59页 |
5.5.2 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结构与借贷成本 | 第59-61页 |
5.5.3 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与借贷成本的Heckman检验 | 第61-62页 |
5.5.4 稳健性检验 | 第62-65页 |
5.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6-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