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符号及缩略词对照表 | 第16-17页 |
前言 | 第17-20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20-55页 |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概述 | 第20-37页 |
1.祖国传统医学对UC的病名认识 | 第20-22页 |
2.祖国医学对UC病因机制的认识 | 第22-27页 |
3.中医学对UC治疗的认识 | 第27-36页 |
4 小结 | 第36-37页 |
二、UC与本研究中检测指标的关系 | 第37-44页 |
1.UC与细胞因子 | 第37-39页 |
2 UC与脂质过氧化指标 | 第39-41页 |
3 UC与水通道蛋白(AQPs) | 第41-42页 |
4 UC与IKKβ/NF-κB通路 | 第42-44页 |
三、升阳益胃汤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 第44-47页 |
1.方证分析 | 第44页 |
2.遣方用药分析 | 第44-45页 |
3.升阳益胃汤相关研究 | 第45-46页 |
4.升阳益胃汤与脾虚型UC | 第46-47页 |
四、升阳益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47-55页 |
1.资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2.结果 | 第49-54页 |
3.讨论 | 第54-5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55-105页 |
实验一 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制备及评价 | 第55-62页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2.统计分析 | 第58页 |
3.结果 | 第58-61页 |
4.小结 | 第61-62页 |
实验二 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医证候指标及结肠肉眼和病理形态的影响 | 第62-73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62-64页 |
2.统计分析 | 第64页 |
3.结果 | 第64-72页 |
4.小结 | 第72-73页 |
实验三 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第73-77页 |
1.材料 | 第73页 |
2.方法 | 第73-75页 |
3.结果 | 第75-76页 |
4.小结 | 第76-77页 |
实验四 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 | 第77-80页 |
1.材料 | 第77页 |
2.方法 | 第77页 |
3.结果 | 第77-79页 |
4.小结 | 第79-80页 |
实验五 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TNF-α、IL-13的影响 | 第80-84页 |
1.材料 | 第80页 |
2.方法 | 第80页 |
3.结果 | 第80-82页 |
4.小结 | 第82-84页 |
实验六 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AQP3、AQP8、IKKβ、p-IKKβ及NF-κCBp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84-93页 |
1.材料 | 第84-85页 |
2.方法 | 第85-88页 |
3.结果 | 第88-91页 |
4.小结 | 第91-93页 |
实验七 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8、IKKβ、NF-κBp65mRNA表达的影响 | 第93-105页 |
1.材料 | 第93页 |
2.方法 | 第93-97页 |
3.结果 | 第97-103页 |
4.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升阳益胃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 第105-113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105-108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05页 |
2 纳入标准 | 第105页 |
3 排除标准 | 第105-106页 |
4 剔除标准 | 第106页 |
5 中止及退出标准 | 第106页 |
6 脱落标准 | 第106页 |
7 治疗方法 | 第106-107页 |
8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07-108页 |
9 疗效标准 | 第108页 |
10 统计学方法 | 第108页 |
二、结果 | 第108-111页 |
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08-109页 |
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Baron评分比较 | 第109-110页 |
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10页 |
4 两组西医综合疗效比较 | 第110页 |
5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比较 | 第110-111页 |
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第111页 |
三、临床小结 | 第111-113页 |
讨论 | 第113-125页 |
一、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制作法 | 第113-117页 |
1.化学刺激法 | 第113-114页 |
2.免疫法 | 第114-115页 |
3.基因法 | 第115页 |
4.自发动物模型 | 第115-116页 |
5.中医模型 | 第116-117页 |
6.本实验大鼠模型探讨 | 第117页 |
二、本实验脾虚证候量化指标分析 | 第117-118页 |
三、升阳益胃汤药理学分析 | 第118-119页 |
四、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UC大鼠结肠组织MPO的影响 | 第119页 |
六、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UC大鼠结肠组织MDA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七、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UC大鼠结肠组织SOD的影响 | 第120页 |
八、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UC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九、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UC大鼠血清IL-13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十、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UC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8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十一、升阳益胃汤对脾虚型UC大鼠IKKβ、NF-κBp65以及IKKβ/NF-κB通路的影响 | 第123页 |
十二、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140页 |
附录 | 第140-144页 |
附图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