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金属双膦酸盐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表征和性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30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金属有机二膦酸盐配位聚合物及其研究进展第13-25页
        1.2.1 零维簇状结构第13-14页
        1.2.2 一维链状结构第14-18页
        1.2.3 二维层状结构第18-20页
        1.2.4 三维网络结构第20-25页
    1.3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第25-27页
        1.3.1 常规的溶剂法第25-26页
        1.3.2 扩散法第26页
        1.3.3 水热和溶剂热法第26-27页
        1.3.4 离子热法第27页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2章 碱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30-48页
    2.1 实验部分第30-34页
        2.1.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30-31页
        2.1.2 物化性质表征第31-32页
        2.1.3 合成实验第32-34页
    2.2 结果讨论第34-46页
        2.2.1 合成方法讨论第34-36页
        2.2.2 Mg(HO_3PCH_2C_6H_4(CH_3)_2CH_2PO_3H)_3 (1)的晶体结构及表征第36-41页
        2.2.3 Ca(HO_3PCH_2C_6H_4(CH_3)_2CH_2PO_3H)·2H_2O (2)的晶体结构及表征第41-46页
    2.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3章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48-74页
    3.1 实验部分第48-50页
        3.1.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48页
        3.1.2 物化性质表征第48-49页
        3.1.3 合成实验第49-50页
    3.2 结果讨论第50-72页
        3.2.1 合成方法讨论第50-52页
        3.2.2 Fe_2(HO_3PCH_2C_6H_4(CH_3)_2CH_2PO_3H)_3·9H_2O(3)的晶体结构及表征第52-57页
        3.2.3 Ni(HO_3PCH_2C_6H_4(CH_3)_2CH_2PO_3H)·4H_2O(4)的晶体结构及表征第57-59页
        3.2.4 Cu_2(O_3PCH_2C_6H_4(CH_3)_2CH_2PO_3)·2H_2O(5)的晶体结构及表征第59-63页
        3.2.5 Zn(HO_3PCH_2C_6H_4(CH_3)_2CH_2PO_3H)(6)的晶体结构及表征第63-67页
        3.2.6 Cd(HO_3PCH_2C_6H_4(CH_3)_2CH_2PO_3H) (7)的晶体结构及表征第67-72页
    3.3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74-82页
    4.1 实验部分第74-75页
        4.1.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74页
        4.1.2 物化性质表征第74页
        4.1.3 合成实验第74-75页
    4.2 结果讨论第75-81页
        4.2.1 合成方法讨论第75-76页
        4.2.2 Tb_2(HO_3PCH_2C_6H_4(CH_3)_2CH_2PO_3H)_3·2H_2O(8)的晶体结构及表征第76-81页
    4.3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铜、铁配合物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质研究第82-104页
    5.1 实验部分第82-84页
        5.1.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82页
        5.1.2 物化性质表征第82-83页
        5.1.3 Cu、Fe配合物的合成第83页
        5.1.4 亚甲基蓝降解实验方法第83-84页
    5.2 结果讨论第84-95页
        5.2.1 Fe配合物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研究第84-90页
        5.2.2 Cu配合物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研究第90-95页
    5.3 亚甲基蓝降解动力学研究及可能存在的降解机理第95-101页
        5.3.1 Fe配合物降解亚甲基蓝动力学研究第96-97页
        5.3.2 Cu配合物降解亚甲基蓝动力学研究第97-98页
        5.3.3 亚甲基蓝可能存在的降解机理第98-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4-106页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第104-105页
    6.2 论文工作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4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14-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氟硅酸制备氟化钾及其活性的研究
下一篇:多组分反应合成1,2,3-三唑化合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