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薄柔H型钢构件抗恻向冲击性能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主要符号和术语第11-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9页
    1.2 侧向冲击下钢结构的破坏模式及响应第19-27页
        1.2.1 H型截面钢构件抗冲击性能研究综述第19-21页
        1.2.2 薄壁构件受侧向冲击的实验研究第21-25页
        1.2.3 薄壁构件受侧向冲击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第25-27页
    1.3 现有结构抗冲击设计方法第27-30页
        1.3.1 轴力对构件响应的影响第27-28页
        1.3.2 各国撞击荷载设计规范第28-30页
    1.4 薄柔H型截面钢构件研究现状第30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30-36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第30-31页
        1.5.2 研究思路第31-32页
        1.5.3 论文结构第32-36页
第二章 薄柔H型截面钢构件受侧向冲击实验研究第36-70页
    2.1 实验设计第36-46页
        2.1.1 实验目的及设计思路第36-38页
        2.1.2 钢材材性第38-39页
        2.1.3 试件设计第39-42页
        2.1.4 实验装置及加载模式第42-45页
        2.1.5 实验测试内容及实验流程第45-46页
    2.2 实验结果分析第46-64页
        2.2.1 截面H-?(225×150)第48-54页
        2.2.2 截面H-II(200×150)第54-59页
        2.2.3 截面H-III(200×200)第59-64页
    2.3 实验参数分析第64-68页
        2.3.1 腹板厚度的影响第64-65页
        2.3.2 翼缘厚度的影响第65页
        2.3.3 冲击速度的影响第65-66页
        2.3.4 轴压力的影响第66-67页
        2.3.5 外围尺寸的影响第67-68页
    2.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三章 薄柔H型钢构件受横向冲击的有限元模型建立与校核第70-82页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70-74页
        3.1.1 材料模型与单元类型第70-71页
        3.1.2 应变率效应第71-72页
        3.1.3 边界条件第72页
        3.1.4 外力施加及网格密度第72-74页
    3.2 模型验证第74-81页
        3.2.1 本文实验的有限元模型校核第74-78页
        3.2.2 与他人实验校核第78-81页
    3.3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薄柔H型钢构件在冲击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分析第82-94页
    4.1 破坏过程分析第82-86页
        4.1.1 试件选取第82页
        4.1.2 应力发展与破坏形态第82-86页
    4.2 参数化分析第86-92页
        4.2.1 参数设置第86-87页
        4.2.2 冲击速度与质量的组合第87-88页
        4.2.3 冲击速度的影响第88-89页
        4.2.4 冲击质量的影响第89-90页
        4.2.5 冲击位置的影响第90-91页
        4.2.6 轴压力的影响第91-92页
    4.3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五章 薄柔H型钢构件受侧向冲击破坏的理论分析第94-112页
    5.1 薄柔H型钢构件在侧向冲击下的局部屈曲破坏理论模型第94-101页
        5.1.1 模型建立第94-98页
        5.1.2 结果分析第98-101页
    5.2 薄柔H型截面钢柱在侧向冲击下的理论模型第101-111页
        5.2.1 模型建立第102-107页
        5.2.2 结果分析第107-111页
    5.3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压电陶瓷技术对薄柔H型钢柱柱底螺栓松动的监测第112-122页
    6.1 研究背景第112-113页
    6.2 实验原理第113-116页
        6.2.1 压电智能材料第113-114页
        6.2.2 时域反演法的监测原理第114-116页
    6.3 实验装置第116-118页
        6.3.1 柱脚螺栓试样第116页
        6.3.2 实验设备第116-118页
    6.4 实验结果第118-121页
    6.5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第122-126页
    7.1 全文总结第122-123页
    7.2 工作展望第123-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38-140页
博士论文独创性说明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压挖掘机回转系统分腔独立和主被动复合控制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振动信号时频分析的柴油机缸内燃烧状态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