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 | 第12-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2页 |
1.1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和生产现状 | 第19页 |
1.1.1 重要性 | 第19页 |
1.1.2 生产现状 | 第19页 |
1.2 植物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plant germplasm cryopreservation) | 第19-21页 |
1.2.1 概念 | 第19页 |
1.2.2 原理 | 第19-20页 |
1.2.3 重要性 | 第20-21页 |
1.3 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1-31页 |
1.3.1 技术的建立和优化 | 第21-29页 |
1.3.2 包埋玻璃化法(encapsulation-vitrification) | 第29-30页 |
1.3.3 小滴玻璃化法(droplet-vitrification) | 第30-31页 |
1.3.4 紫色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的研究现状 | 第31页 |
1.4 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害 | 第31-34页 |
1.4.1 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 | 第32-33页 |
1.4.2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 | 第33页 |
1.4.3 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 | 第33-34页 |
1.4.4 马铃薯纺锤体类块茎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 | 第34页 |
1.5 栽培无毒种薯的重要性 | 第34-35页 |
1.6 超低温疗法(cryotherapy) | 第35-38页 |
1.7 植物病毒保存的重要性和常规方法 | 第38-40页 |
1.7.1 低温冷冻法 | 第38-39页 |
1.7.2 冻干法 | 第39页 |
1.7.3 物理脱水法 | 第39页 |
1.7.4 组织培养保存法 | 第39-40页 |
1.8 从超低温疗法到病毒宿主茎尖内的超低温保存 | 第40-41页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1-42页 |
第二章 紫色马铃薯芽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和再生苗生长、微型薯形成及遗传稳定性的评价 | 第42-59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42-4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3-48页 |
2.2.1 试管苗的建立 | 第43页 |
2.2.2 包埋玻璃化法的建立 | 第43-45页 |
2.2.3 小滴玻璃化法的建立 | 第45页 |
2.2.4 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培养 | 第45页 |
2.2.5 成活细胞的组织学观察 | 第45-46页 |
2.2.6 再生试管苗生长和微型薯形成的评价 | 第46页 |
2.2.7 再生试管苗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46-47页 |
2.2.8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8-57页 |
2.3.1 芽大小对超低温保存再生率的影响 | 第48页 |
2.3.2 PVS2 处理时间对再生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2.3.3 芽的成活和再生模式的观察 | 第50-51页 |
2.3.4 成活细胞的组织学观察 | 第51-52页 |
2.3.5 再生茎的营养生长和微型薯的形成 | 第52-57页 |
2.4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三章 超低温疗法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的耐盐性评价 | 第59-82页 |
3.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方法 | 第59-6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3.1.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6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0-67页 |
3.2.1 反转录链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病毒检测 | 第60-62页 |
3.2.2 盐胁迫的设置 | 第62页 |
3.2.3 营养生长的评价 | 第62页 |
3.2.4 微型薯形成的评价 | 第62页 |
3.2.5 生理代谢指标的检测 | 第62-67页 |
3.2.6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 第6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7-78页 |
3.3.1 RT-PCR检测结果 | 第67页 |
3.3.2 盐胁迫下脱毒苗和带毒对照的营养生长评估 | 第67-73页 |
3.3.3 盐胁迫下微型薯的产量 | 第73页 |
3.3.4 盐胁迫下生理代谢指标的评估 | 第73-76页 |
3.3.5 H_2O_2原位染色结果 | 第76-78页 |
3.4 讨论 | 第78-82页 |
第四章 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和马铃薯纺锤体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 | 第82-99页 |
4.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82-8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82-83页 |
4.1.2 主要药品 | 第83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3-87页 |
4.2.1 带毒茎尖的超低温保存 | 第83-84页 |
4.2.2 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培养 | 第84页 |
4.2.3 RT-PCR病毒检测 | 第84页 |
4.2.4 再生带毒苗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q RT-PCR)病毒检测 | 第84-85页 |
4.2.5 成活细胞的组织学观察 | 第85页 |
4.2.6 PLRV的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定位 | 第85-86页 |
4.2.7 再生带毒植株增殖的评价 | 第86页 |
4.2.8 再生带毒植株的炼苗和移栽 | 第86页 |
4.2.9 嫁接传毒 | 第86页 |
4.2.10 摩擦传毒 | 第86-87页 |
4.2.11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 第87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87-96页 |
4.3.1 茎尖大小对病毒保存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4.3.2 病毒对试管苗再生率的影响 | 第88页 |
4.3.3 再生试管苗带毒情况的RT-PCR检测 | 第88-89页 |
4.3.4 再生苗中病毒的qRT-PCR检测 | 第89-92页 |
4.3.5 成活细胞的组织学观察 | 第92页 |
4.3.6 PLRV的病毒定位 | 第92-93页 |
4.3.7 再生带毒苗的增殖统计 | 第93-96页 |
4.3.8 再生带毒苗的传毒效率调查 | 第96页 |
4.4 讨论 | 第96-99页 |
第五章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 | 第99-100页 |
5.1 结论 | 第99页 |
5.2 创新点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