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0-18页 |
1.2.1 滴灌灌水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2.2 滴灌灌水器流道抗堵性能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1.2.3 滴灌灌水器抗堵性能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滴灌双向流道灌水器抗堵性能试验研究 | 第21-41页 |
2.1 双向流道灌水器结构设计 | 第21页 |
2.2 双向流道灌水器流道结构参数与试验样件设计 | 第21-23页 |
2.2.1 双向流道结构参数 | 第21-22页 |
2.2.2 双向流道试验样件设计 | 第22-23页 |
2.3 双向流道样件加工方法 | 第23-24页 |
2.4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24-33页 |
2.4.1 试验装置 | 第24页 |
2.4.2 清水试验及结果 | 第24-25页 |
2.4.3 浑水试验及结果 | 第25-33页 |
2.5 双向流道结构参数与其水力性能与抗堵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9页 |
2.5.1 结构参数对灌水器水力性能与抗堵性能影响的极差分析 | 第33-36页 |
2.5.2 结构参数对灌水器水力性能与抗堵性能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2.5.3 双向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与抗堵性能的相关关系 | 第37-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滴灌双向流道灌水器泥沙沉积规律研究 | 第41-61页 |
3.1 双向流道灌水器泥沙沉积规律及堵塞机理 | 第41-47页 |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3.1.2 灌水器水力性能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44页 |
3.1.3 灌水器相对流量变化情况 | 第44-46页 |
3.1.4 灌水器抗堵性能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46页 |
3.1.5 双向流道灌水器泥沙沉积部位及成因 | 第46-47页 |
3.2 双向流道灌水器沉积泥沙粒径分布及成因 | 第47-49页 |
3.3 工作压力对双向流道灌水器抗堵性能的影响 | 第49-52页 |
3.3.1 工作压力与流道泥沙沉积的相关关系及成因 | 第49-50页 |
3.3.2 工作压力对灌水器流道沉积泥沙的影响 | 第50-52页 |
3.4 双向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动态评价方法 | 第52-59页 |
3.4.1 不同工作压力下灌水器浑水流量变化 | 第53-55页 |
3.4.2 浑水试验灌水器流态指数变化 | 第55-57页 |
3.4.3 浑水试验灌水器流态指数动态变化成因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滴灌双向流道灌水器抗堵性能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61-85页 |
4.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61-64页 |
4.1.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61-62页 |
4.1.2 数学模型 | 第62-64页 |
4.1.3 边界条件 | 第64页 |
4.1.4 数值计算方法 | 第64页 |
4.2 影响泥沙颗粒通过率数值模拟的模型参数及因素 | 第64-66页 |
4.2.1 泥沙颗粒通过率定义及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4.2.2 泥沙颗粒通过率数值模拟模型参数及因素取值方法 | 第65-66页 |
4.3 双向流道灌水器泥沙颗粒通过率响应面构建 | 第66-73页 |
4.3.1 泥沙颗粒通过率响应面构建方法 | 第66页 |
4.3.2 基于SVM的双向流道灌水器泥沙颗粒通过率响应面构建 | 第66-73页 |
4.4 双向流道灌水器数值模拟模型的参数优化 | 第73-83页 |
4.4.1 灌水器泥沙颗粒通过率和相对流量的关系 | 第73-74页 |
4.4.2 参数优化模型及计算 | 第74-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 滴灌双向流道灌水器抗堵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 第85-109页 |
5.1 数值分析物理模型 | 第85-86页 |
5.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86-107页 |
5.2.1 双向流道压力分布 | 第86-90页 |
5.2.2 双向流道速度分布 | 第90-95页 |
5.2.3 双向流道湍动能分布 | 第95-100页 |
5.2.4 双向流道泥沙颗粒运动轨迹 | 第100-10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6 滴灌双向流道灌水器流道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 | 第109-127页 |
6.1 双向流道灌水器整体性能评价指标及计算 | 第109-111页 |
6.1.1 基于稳流指标的双向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评价及计算 | 第109-110页 |
6.1.2 基于泥沙颗粒通过率的双向流道灌水器抗堵性能评价及计算 | 第110-111页 |
6.1.3 基于稳流指标和泥沙颗粒通过率的双向流道灌水器整体性能评价 | 第111页 |
6.2 双向流道灌水器流道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111-113页 |
6.3 优化模型求解 | 第113-117页 |
6.4 优化实例 | 第117-126页 |
6.4.1 相同压力取值范围及相同额定流量双向流道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优化 | 第117-120页 |
6.4.2 相同压力取值范围及不同额定流量流道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优化 | 第120-122页 |
6.4.3 双向流道灌水器Pareto解集权衡解的确定 | 第122-125页 |
6.4.4 双向流道灌水器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与单目标优化结果对比 | 第125-12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27-13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7-128页 |
7.2 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7.3 建议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附录1 | 第141-144页 |
附录2 | 第144-146页 |
附录3 | 第146-153页 |
附录4 | 第153-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