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1 .铁路大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提高 | 第14-16页 |
1.1.2 .铁路客站对商业经营理念提高 | 第16页 |
1.1.3 .技术推动下客站模式的发展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20页 |
1.2.1 .利用客站交通密度推动城镇化延伸的社会意义 | 第17-18页 |
1.2.2 .利用客站客流量提升商业潜力的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1.2.3 .基于“两观三性”研究客站与商业结合的学术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对象及范畴 | 第20-30页 |
1.3.1 .大型铁路客站 | 第20-24页 |
1.3.2 .商业空间 | 第24-28页 |
1.3.3 .大型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特质 | 第28-3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4.1 .大型铁路客站内旅客商业行为的特征 | 第30页 |
1.4.2 .大型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30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 | 第30-36页 |
1.5.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0-34页 |
1.5.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4-35页 |
1.5.3 .现状小结 | 第35-36页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36-37页 |
1.6.1 .文献整理的方法 | 第36页 |
1.6.2 .实地调研的方法 | 第36-37页 |
1.6.3 .案例优化的方法 | 第37页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7-40页 |
1.7.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37-38页 |
1.7.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38-39页 |
1.7.3 .研究成果的创新 | 第39-40页 |
1.8 .研究框架 | 第40-41页 |
第二章 铁路客站商业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 第41-81页 |
2.1 .国外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沿革 | 第41-46页 |
2.1.1 .欧美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沿革 | 第41-43页 |
2.1.2 .日本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沿革 | 第43-46页 |
2.2 .我国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沿革 | 第46-52页 |
2.2.1 .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过程 | 第46-48页 |
2.2.2 .我国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过程 | 第48-52页 |
2.3 .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现状调研 | 第52-73页 |
2.3.1 .广州东站 | 第52-55页 |
2.3.2 .深圳北站 | 第55-59页 |
2.3.3 .上海虹桥站 | 第59-63页 |
2.3.4 .日本大阪站 | 第63-65页 |
2.3.5 .日本新京都站 | 第65-68页 |
2.3.6 .英国国王十字站 | 第68-70页 |
2.3.7 .德国柏林中央火车站 | 第70-73页 |
2.4 .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调研归纳 | 第73-78页 |
2.4.1 .国内外经营管理制度的差异 | 第73-74页 |
2.4.2 .国内外商业空间规模的差异 | 第74-75页 |
2.4.3 .国内客站商业与城市关系的分离 | 第75-76页 |
2.4.4 .国内客站商业空间模式上的单一 | 第76-77页 |
2.4.5 .国内旅客商业行为心理上的认知 | 第77-78页 |
2.5 .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78-80页 |
2.5.1 .客站枢纽化发展与城市一体化的趋势 | 第78-79页 |
2.5.2 .客站商业空间与客流量紧密结合的趋势 | 第79页 |
2.5.3 .客站旅客对商业空间体验不断提升的趋势 | 第79-8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章 铁路客站旅客商业行为的特点 | 第81-93页 |
3.1 .商业行为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81-83页 |
3.1.1 .行为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81-82页 |
3.1.2 .商业行为模式的SOR要素 | 第82-83页 |
3.2 .商业行为模式在铁路客站内的特点 | 第83-91页 |
3.2.1 .旅客商业行为的(S)刺激要素 | 第84-86页 |
3.2.2 .旅客商业行为的(O)认知要素 | 第86-91页 |
3.2.3 .旅客商业行为的(R)决策反应 | 第91页 |
3.3 .铁路客站商业空间的设计策略的提出 | 第91-92页 |
3.3.1 .规划设计层面提升商业价值的层级差异策略 | 第91页 |
3.3.2 .建筑设计层面提升商业效率的时空拓展策略 | 第91-92页 |
3.3.3 .细部措施层面提升商业品质的体验优化策略 | 第9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铁路客站规划设计提升商业价值的层级差异策略 | 第93-124页 |
4.1 .规划设计层级差异策略的提出 | 第93-103页 |
4.1.1 .策略面向的问题 | 第93-96页 |
4.1.2 .策略的影响因素 | 第96-103页 |
4.2 .面向客站商业规划的层级差异策略 | 第103-122页 |
4.2.1 .规划定位:提高客站作为片区核心的枢纽能力 | 第103-106页 |
4.2.2 .功能配置:改善客站所在区域的商业容量 | 第106-115页 |
4.2.3 .规划设计:提升客站商业价值缝合城市伤口 | 第115-12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铁路客站建筑设计提升商业效率的时空拓展策略 | 第124-185页 |
5.1 .建筑设计时空拓展策略的提出 | 第124-133页 |
5.1.1 .建筑设计策略面向的问题 | 第124页 |
5.1.2 .建筑设计策略的商业业态要素 | 第124-129页 |
5.1.3 .建筑设计策略的空间流线要素 | 第129-133页 |
5.2 .客站与周边联系区商业空间的布局策略 | 第133-141页 |
5.2.1 .与周边联系区消费者的商业行为特征 | 第134-135页 |
5.2.2 .与周边联系区商业业态配比及分布 | 第135-136页 |
5.2.3 .与周边联系区的交通组织方式 | 第136-141页 |
5.3 .客站进出站区商业空间的布局策略 | 第141-165页 |
5.3.1 .进出站区旅客的商业行为特征 | 第141-144页 |
5.3.2 .进出站区商业业态配比 | 第144-145页 |
5.3.3 .进出站区商业空间的规模扩大 | 第145-150页 |
5.3.4 .进出站区商业空间的竖向组织 | 第150-157页 |
5.3.5 .进出站区商业空间的客流融合 | 第157-159页 |
5.3.6 .进出站区商业空间的便利抵达 | 第159-161页 |
5.3.7 .基于建筑设计策略的案例设计——以西安站为例 | 第161-165页 |
5.4 .客站候车区商业空间布局策略 | 第165-183页 |
5.4.1 .候车区旅客的商业行为特征 | 第165-169页 |
5.4.2 .候车区商业业态配比 | 第169-170页 |
5.4.3 .候车区商业空间的内部扩容 | 第170-173页 |
5.4.4 .候车区商业空间的界面融合 | 第173-177页 |
5.4.5 .基于建筑设计策略的案例设计——以成都站为例 | 第177-1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83-185页 |
第六章 铁路客站细部措施提升商业品质的体验优化策略 | 第185-240页 |
6.1 .品质化策略的提出 | 第185-188页 |
6.1.1 .策略面向的发展趋势 | 第186-187页 |
6.1.2 .策略面向的设计内容 | 第187-188页 |
6.2 .开放性的商业空间设置 | 第188-204页 |
6.2.1 .使用方自主确权的商业空间布局 | 第188-194页 |
6.2.2 .地方特色空间的适度再现 | 第194-204页 |
6.3 .活跃性的空间流线设置 | 第204-220页 |
6.3.1 .喷泉式的人流组织模式 | 第204-214页 |
6.3.2 .人流导向的空间层次 | 第214-220页 |
6.4 .人性化的细部措施设置 | 第220-239页 |
6.4.1 .商业业态功能的个性化 | 第221-228页 |
6.4.2 .商业空间氛围的艺术气质 | 第228-233页 |
6.4.3 .景观场景主题的生态化 | 第233-23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39-24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40-243页 |
7.1 .主要成果 | 第240-241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241-243页 |
7.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41-242页 |
7.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42页 |
7.2.3 .研究成果的创新 | 第242-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50页 |
附录A | 第250-253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53-255页 |
致谢 | 第255-257页 |
附件 | 第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