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列车作用下公铁两用桥的动力响应及行车舒适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早期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汽车—桥梁结构耦合振动现代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列车—桥梁结构耦合振动现代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1.2.4 汽车—桥梁—列车耦合振动现代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车—桥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18-37页 |
2.1 桥梁结构建模 | 第18-22页 |
2.1.1 平面梁单元 | 第18-20页 |
2.1.2 空间梁单元 | 第20-22页 |
2.1.3 桥梁结构运动方程的建立 | 第22页 |
2.1.4 ANSYS中桥梁矩阵的提取 | 第22页 |
2.2 车辆模型建立 | 第22-25页 |
2.2.1 基本假定及推导方法 | 第22-23页 |
2.2.2 列车模型 | 第23-25页 |
2.2.3 汽车模型 | 第25页 |
2.2.4 车辆模型的运动方程 | 第25页 |
2.3 不平顺的模拟 | 第25-30页 |
2.3.1 不平顺的频域表达 | 第25-28页 |
2.3.2 频域变时域的一般步骤 | 第28页 |
2.3.3 算例 | 第28-30页 |
2.4 车—桥运动方程的耦合 | 第30-31页 |
2.5 运动方程的求解 | 第31-34页 |
2.5.1 逐步法特点 | 第31页 |
2.5.2 Newmark-β法 | 第31-32页 |
2.5.3 一般求解步骤 | 第32-34页 |
2.6 行车平稳性 | 第34-35页 |
2.6.1 加速度指标 | 第34页 |
2.6.2 舒适度指标 | 第34-35页 |
2.7 程序实现基本思路 | 第3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车桥耦合垂向振动及行车舒适性研究 | 第37-57页 |
3.1 移动常力模型 | 第37-38页 |
3.2 弹簧质量模型 | 第38-40页 |
3.3 编程思路程序验证 | 第40-42页 |
3.4 不同因素对车桥耦合的影响 | 第42-55页 |
3.4.1 初始条件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2 车速 | 第46-48页 |
3.4.3 车重影响 | 第48-51页 |
3.4.4 轨道不平顺 | 第51-53页 |
3.4.5 车辆编组 | 第53-54页 |
3.4.6 桥梁阻尼影响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汽车或列车作用下公铁两用桥的动力响应 | 第57-74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57-58页 |
4.2 桥梁结构自振特性 | 第58-61页 |
4.3 列车作用下桥梁结构动力响应 | 第61-68页 |
4.3.1 单双向作用工况 | 第61-64页 |
4.3.2 不同列车载重作用下 | 第64-65页 |
4.3.3 车辆编组 | 第65-68页 |
4.4 汽车作用下桥梁结构响应 | 第68-71页 |
4.4.1 车辆间距 | 第69-70页 |
4.4.2 单双向行驶 | 第70-71页 |
4.5 桥梁结构动力响应评定 | 第71-72页 |
4.5.1 竖向加速度限值 | 第71-72页 |
4.5.2 竖向挠度限值 | 第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汽车—桥梁—列车耦合振动及行车舒适性分析 | 第74-90页 |
5.1 基本原理 | 第74-75页 |
5.1.1 插值函数 | 第74-75页 |
5.1.2 车辆与桥梁间的耦合 | 第75页 |
5.2 车辆建模 | 第75-79页 |
5.2.1 汽车模型 | 第75-77页 |
5.2.2 列车模型 | 第77-79页 |
5.3 算例静力分析 | 第79-80页 |
5.4 算例动力分析 | 第80-88页 |
5.4.1 汽车或列车单独作用与同时作用比较 | 第80-82页 |
5.4.2 轨道不平顺 | 第82-84页 |
5.4.3 车速 | 第84-87页 |
5.4.4 不同编组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