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沟对浅埋隧道动力响应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1.2.1 强夯危害及其振动评价标准 | 第10-12页 |
| 1.2.2 隔振沟的研究与应用 | 第12-16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弹性介质波动理论及隔振原理 | 第18-28页 |
| 2.1 弹性介质中的波 | 第18-23页 |
| 2.1.1 实体波 | 第18-19页 |
| 2.1.2 表面波 | 第19-20页 |
| 2.1.3 波速理论 | 第20-23页 |
| 2.2 弹性波的传播和衰减评价指标 | 第23-25页 |
| 2.2.1 弹性波的传播和衰减 | 第23-24页 |
| 2.2.2 评价振动衰减的指标 | 第24-25页 |
| 2.3 隔振沟隔振机理 | 第25-27页 |
| 2.3.1 波的反射和折射 | 第25-27页 |
| 2.3.2 隔振沟填充材料的特性 | 第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振动传播与隔振板隔振研究 | 第28-50页 |
| 3.1 FLAC3D程序简介 | 第28-29页 |
| 3.1.1 FLAC3D的计算循环 | 第28-29页 |
| 3.1.2 FLAC3D的优势 | 第29页 |
| 3.2 FLAC3D数值模拟-试验案例 | 第29-42页 |
| 3.2.1 试验概况 | 第29-31页 |
| 3.2.2 求解流程 | 第31-32页 |
| 3.2.3 本构模型 | 第32-34页 |
| 3.2.4 网格尺寸 | 第34-36页 |
| 3.2.5 初始地应力 | 第36-37页 |
| 3.2.6 力学阻尼 | 第37-38页 |
| 3.2.7 动力荷载 | 第38-39页 |
| 3.2.8 动力边界条件 | 第39-42页 |
| 3.2.9 动态多步 | 第42页 |
| 3.3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第42-49页 |
| 3.3.1 振动的传播 | 第42-44页 |
| 3.3.2 振动的衰减 | 第44-45页 |
| 3.3.3 隔振板的隔振效果 | 第45-4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隔振沟对浅埋隧道隔振效果研究 | 第50-68页 |
| 4.1 参照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 4.1.1 动力荷载 | 第50-51页 |
| 4.1.2 本构模型及力学参数 | 第51页 |
| 4.1.3 模型尺寸 | 第51-52页 |
| 4.1.4 网格尺寸 | 第52-53页 |
| 4.1.5 其它建模要点 | 第53页 |
| 4.1.6 参照模型信息汇总 | 第53-54页 |
| 4.2 隧道振动的检测和评价 | 第54-56页 |
| 4.3 隔振沟参数的选取 | 第56-59页 |
| 4.3.1 隔振沟的沟深和振源距 | 第57页 |
| 4.3.2 隔振沟的材料 | 第57-58页 |
| 4.3.3 隔振沟分析工况参数汇总 | 第58-59页 |
| 4.4 隔振沟参数分析 | 第59-66页 |
| 4.4.1 生成振幅衰减系数 | 第59-62页 |
| 4.4.2 三种填充材料最优工况的比较 | 第62-63页 |
| 4.4.3 隔振沟几何参数分析 | 第63-65页 |
| 4.4.4 隔振沟填充材料参数分析 | 第65-6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