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油气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外蒸发损耗排放标准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油气回收及处理方案选择 | 第18-32页 |
2.1 油气回收法及优选 | 第19-25页 |
2.1.1 冷凝法 | 第19-20页 |
2.1.2 吸附法 | 第20-21页 |
2.1.3 膜分离法 | 第21-22页 |
2.1.4 吸收法 | 第22-23页 |
2.1.5 油气回收技术比较优选 | 第23-25页 |
2.2 热氧化法及优选 | 第25-29页 |
2.2.1 热力燃烧式热氧化器 | 第26页 |
2.2.2 间壁式热氧化器 | 第26页 |
2.2.3 蓄热式热氧化器 | 第26-28页 |
2.2.4 热氧化法比较优选 | 第28-29页 |
2.3 工艺技术方案的确定 | 第29-31页 |
2.3.1 装置简介 | 第29页 |
2.3.2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 | 第29-30页 |
2.3.3 工艺原理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油气回收工艺研究 | 第32-52页 |
3.1 关键设备和吸收剂的确定 | 第32-39页 |
3.1.1 吸收塔的设计 | 第32-34页 |
3.1.2 蓄热式热氧化器填料的确定 | 第34-37页 |
3.1.3 吸收剂的优选 | 第37-39页 |
3.2 关键操作参数规律性研究 | 第39-50页 |
3.2.1 煤油吸收甲苯油气的试验 | 第40-44页 |
3.2.2 RTO氧化操作和制冷机操作试验 | 第44-45页 |
3.2.3 蓄热氧化器处理煤油-甲苯油气试验 | 第45-47页 |
3.2.4 吸收-蓄热氧化处理煤油气-多种油气联动试验 | 第47-49页 |
3.2.5 关键操作参数确定 | 第49页 |
3.2.6 工艺流程 | 第49-50页 |
3.3 现场试验验证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设计 | 第52-66页 |
4.1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第52-53页 |
4.2 主要控制回路设计 | 第53-57页 |
4.2.1 进料流量调节回路 | 第54页 |
4.2.2 吸收塔排出量调节回路 | 第54-55页 |
4.2.3 RTO配气调节回路 | 第55页 |
4.2.4 RTO热气排出量调节回路 | 第55-56页 |
4.2.5 洗气流量调节回路 | 第56-57页 |
4.2.6 R01 加热控制系统调节回路 | 第57页 |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57-63页 |
4.3.1 系统操作界面 | 第57-58页 |
4.3.2 主画面 | 第58-59页 |
4.3.3 工艺流程图 | 第59页 |
4.3.4 RTO内部测点图 | 第59-60页 |
4.3.5 阀体手动开关图 | 第60-61页 |
4.3.6 溴化锂制冷系统图 | 第61页 |
4.3.7 报警显示界面 | 第61-62页 |
4.3.8 日志界面 | 第62页 |
4.3.9 系统运行情况监测图 | 第62页 |
4.3.10 系统状态图 | 第62-63页 |
4.3.11 数据趋势界面 | 第63页 |
4.4 报警联锁控制系统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