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 综述一 乳癖病的祖国医学发展 | 第11-23页 | 
| 1、乳癖病命名 | 第11页 | 
| 2、乳癖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 第11-12页 | 
| 3、乳癖病的中医内治法 | 第12-13页 | 
| 4、乳癖病的中医外治法 | 第13-19页 | 
| 5、小结 | 第19-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 综述二 乳腺增生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23-33页 | 
| 1、乳腺增生症的命名 | 第23页 | 
| 2、乳腺增生症的高危因素 | 第23-24页 | 
| 3、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 | 第24-25页 | 
| 4、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方法 | 第25-27页 | 
| 5、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 | 第27-28页 | 
| 6、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研究 | 第28-30页 | 
| 7、小结 | 第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 前言 | 第33-34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4-48页 |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34-39页 | 
| 1、研究对象 | 第34页 | 
| 2、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 3、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 研究结果 | 第39-48页 | 
| 1、病例完成情况 | 第39页 | 
| 2、一般资料比较 | 第39-40页 | 
| 3、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40-47页 | 
| 4、安全性分析 | 第47-48页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48-60页 | 
| 第一节、乳腺增生症阳虚的病理机制 | 第48-51页 | 
| 第二节、改良湿热敷疗法 | 第51-53页 | 
| 2.1 改良湿热敷疗法与熨法 | 第51-52页 | 
| 2.2 改良湿热敷疗法的关键之处 | 第52-53页 | 
| 第三节、消化膏 | 第53-56页 | 
| 3.1 消化膏方的历史沿革 | 第53-54页 | 
| 3.2 消化膏的配伍意义 | 第54-56页 | 
| 第四节、研究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 4.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第56-57页 | 
| 4.2 课题临床数据比较及分析 | 第57-58页 | 
| 4.3 创新点及展望 | 第58-59页 | 
| 第五节、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附表一 乳腺相关症状和体征量化标准表 | 第62-63页 | 
| 附表二 触诊双侧乳房肿块示意图 | 第63-64页 | 
| 附表三 乳腺超声报告单 | 第64-65页 | 
| 附表四 视觉疼痛评分(Casual analogue scale,VAS) | 第65-66页 | 
| 附表五 中医伴随症状量化表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