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1-13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第一章 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摄铁因子研究现状 | 第13-29页 |
1 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IPEC) | 第14-16页 |
1.1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 第14页 |
1.2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 | 第14-15页 |
1.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 第15页 |
1.4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 第15页 |
1.5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 | 第15页 |
1.6 弥散黏附性大肠杆菌(DAEC) | 第15-16页 |
2 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 | 第16-18页 |
2.1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NMEC) | 第17页 |
2.2 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 | 第17-18页 |
2.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 | 第18页 |
3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摄铁因子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3.1 铁结合复合物摄铁系统 | 第19-20页 |
3.2 血红素摄取系统 | 第20-21页 |
3.3 铁转运系统 | 第21页 |
3.4 铁吸收调节蛋白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9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29-85页 |
第二章 ireA基因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功能研究 | 第29-6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47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30-31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1.3 细菌培养基配制 | 第32页 |
1.4 细胞及试验动物 | 第32页 |
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2-35页 |
1.6 ireA基因在E.coli临床菌株中的分布调查 | 第35-37页 |
1.7 ireA基因的表达 | 第37-39页 |
1.8 缺失株及互补株的构建 | 第39-43页 |
1.9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3页 |
1.10 ireA摄铁功能研究 | 第43-44页 |
1.11 细胞黏附能力的测定 | 第44-45页 |
1.12 环境耐受试验 | 第45-46页 |
1.13 动物感染试验 | 第46-4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7-57页 |
2.1 ireA基因E.coli临床菌株中的分布调查 | 第47-48页 |
2.2 ireA基因的表达 | 第48-49页 |
2.3 成功构建DE205B的ireA基因缺失株及互补株 | 第49-52页 |
2.4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2页 |
2.5 ireA摄铁功能研究 | 第52-54页 |
2.6 细胞黏附能力的测定 | 第54-55页 |
2.7 环境耐受力试验 | 第55-56页 |
2.8 动物感染试验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第三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SH13中fur基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63-8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4-74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64-65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65-66页 |
1.3 细菌培养基配制 | 第66页 |
1.4 细胞及试验动物 | 第66页 |
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66-68页 |
1.6 Fur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原性检测 | 第68-70页 |
1.7 fur基因在高铁和低铁环境下的表达 | 第70页 |
1.8 缺失株及互补株的构建 | 第70-72页 |
1.9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72页 |
1.10 细胞黏附能力的测定 | 第72-73页 |
1.11 环境耐受力试验 | 第73-74页 |
1.12 小鼠LD_(50)的测定 | 第74页 |
2 试验结果 | 第74-79页 |
2.1 Fur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原性检测 | 第74-76页 |
2.2 fur基因在高铁和低铁环境下的表达 | 第76页 |
2.3 fur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的成功构建 | 第76-77页 |
2.4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77-78页 |
2.5 对HEp-2细胞的黏附能力 | 第78页 |
2.6 环境耐受力试验 | 第78-79页 |
2.7 小鼠LD_(50)的测定 | 第79页 |
3 讨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全文总结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