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8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 第11-14页 |
·荷叶表面 | 第11-12页 |
·水稻叶 | 第12-13页 |
·水黾 | 第13-14页 |
·超疏水表面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静态接触角 | 第14-15页 |
·水滴与粗糙表面接触的Wenzel模型 | 第15-16页 |
·水滴与粗糙表面接触的Cassie模型 | 第16页 |
·两种模型间的关系 | 第16-18页 |
·滚动角理论 | 第18-20页 |
·两种表面结构对表面浸润性的影响 | 第20-22页 |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 第22-31页 |
·刻蚀法 | 第23-24页 |
·电纺丝技术 | 第24-25页 |
·LBL自组装技术 | 第25-26页 |
·电化学反应和电化学沉积 | 第26-27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7-28页 |
·溶剂-非溶剂法 | 第28页 |
·模板法 | 第28-30页 |
·直接成膜法 | 第30-31页 |
·其它方法 | 第31页 |
·超疏水表面的功能应用 | 第31-34页 |
·超疏水透明涂层 | 第31-32页 |
·彩色超疏水表面 | 第32页 |
·流体减阻 | 第32-33页 |
·提高水的浮力 | 第33页 |
·超疏水阀门 | 第33页 |
·抗生物污损 | 第33-34页 |
·电子设备防湿 | 第34页 |
·其它应用 | 第34页 |
·超疏水表面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开发简单经济、环境友好的制备方法 | 第34页 |
·提高超疏水表面的强度和持久性 | 第34-35页 |
·开发超双疏表面 | 第35页 |
·超疏水表面产业化状况 | 第35-36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6-38页 |
第二章 重质CaC0_3颗粒层模板法制备聚合物超疏水表面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38-51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9页 |
·重质CaC0_3颗粒层模板的制备 | 第39页 |
·聚合物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9-40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重质CaC0_3颗粒层模板 | 第40页 |
·LLDPE表面微结构 | 第40-41页 |
·LLDPE表面超亲水/超疏水性能 | 第41-43页 |
·聚合物种类对微模塑表面结构和浸润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CaC0_3颗粒致密程度对微模塑表面结构和浸润性的影响 | 第45页 |
·超疏水表面浸润性能研究 | 第45-47页 |
·超疏水表面耐水压性能研究 | 第47-48页 |
·超疏水表面亲油性研究 | 第48-49页 |
·CaC0_3颗粒层模板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的优势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多孔球形CaC0_3颗粒层模板法制备聚乙烯超疏水表面及机理研究 | 第51-67页 |
·引言 | 第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1-52页 |
·多孔球形CaCO 3颗粒的制备 | 第52页 |
·多孔球形CaC0_3颗粒层模板的制备 | 第52页 |
·聚合物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52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6页 |
·多孔球形CaC0_3颗粒的表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 第52-54页 |
·LDPE表面微结构 | 第54-55页 |
·聚合物表面超疏水性 | 第55页 |
·超疏水耐水压冲击性能研究 | 第55-58页 |
·LDPE表面微结构成分分析 | 第58-60页 |
·LDPE球形粒子形成机理——熔体在多孔球形CaC0_3粒子中反模 | 第60-65页 |
·表面LDPE球形粒子形成机理推测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