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9页 |
ABSTRACT | 第19-23页 |
缩写词表 | 第24-25页 |
第一部分 | 第25-4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5-47页 |
1.1 糖生物学概述 | 第25-26页 |
1.1.1 糖生物学 | 第25页 |
1.1.2 糖链的生物学作用 | 第25-26页 |
1.2 糖苷酶及其在糖类合成中的应用 | 第26-35页 |
1.2.1 糖苷酶的作用机制 | 第26-28页 |
1.2.2 糖苷酶在糖类合成中的应用 | 第28页 |
1.2.3 糖苷酶的分子改造 | 第28-35页 |
1.3 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1.3.1 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概述 | 第35-36页 |
1.3.2 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转糖基活性的应用 | 第36-37页 |
1.4 α-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 第37-39页 |
1.4.1 α-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酶概述 | 第37-38页 |
1.4.2 α-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酶转糖基活性的应用 | 第38-39页 |
1.5 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在糖链解析及酶与配体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 第39-43页 |
1.5.1 质谱在糖链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 第40页 |
1.5.2 核磁在糖链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 第40-42页 |
1.5.3 核磁在酶与配体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1.6 生物信息学在蛋白的同源模建和分子对接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44-47页 |
第二部分 | 第47-100页 |
第二章 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的基因挖掘 | 第47-57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2页 |
2.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7-48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48页 |
2.1.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48-49页 |
2.1.4 DNA操作技术 | 第49-51页 |
2.1.5 重组蛋白的IPTG诱导表达 | 第51页 |
2.1.6 重组菌无细胞粗酶液的制备 | 第51页 |
2.1.7 镍亲和层析分离提纯His-tag重组酶 | 第51-52页 |
2.1.8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52页 |
2.1.9 蛋白质电泳技术 | 第52页 |
2.1.10 转糖基活性的筛选 | 第52页 |
2.1.11 TLC检测 | 第52页 |
2.2 结果 | 第52-55页 |
2.2.1 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的克隆与表达 | 第52-54页 |
2.2.2 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的转糖基活性的筛选 | 第54-55页 |
2.3 讨论 | 第55-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BbhI)的酶学性质及转糖基性质研究 | 第57-7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7页 |
3.1.2 菌株和质粒 | 第57页 |
3.1.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57页 |
3.1.4 BbhI的酶学性质 | 第57-59页 |
3.1.5 BbhI的转糖基作用 | 第59-60页 |
3.1.6 BbhI与配体对接分析 | 第60页 |
3.1.7 BbhI受体选择性分析 | 第60-61页 |
3.2 结果 | 第61-73页 |
3.2.1 BbhI的酶学性质 | 第61-64页 |
3.2.2 BbhI的转糖基作用 | 第64-68页 |
3.2.3 BbhI与配体对接分析 | 第68-69页 |
3.2.4 BbhI的受体选择性分析 | 第69-73页 |
3.3 讨论 | 第73-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BbhI)的分子改造 | 第77-100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77-86页 |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7-78页 |
4.1.2 菌株和质粒 | 第78页 |
4.1.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78页 |
4.1.4 DNA操作技术 | 第78-84页 |
4.1.5 突变酶的诱导表达 | 第84页 |
4.1.6 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水解活力测定 | 第84页 |
4.1.7 高效突变酶的筛选 | 第84-85页 |
4.1.8 TLC层析 | 第85页 |
4.1.9 HPLC层析 | 第85页 |
4.1.10 镍亲和层析分离提纯His-tag突变酶 | 第85-86页 |
4.1.11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86页 |
4.1.12 蛋白质电泳技术 | 第86页 |
4.1.13 突变酶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86页 |
4.1.14 BbhI及其突变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6页 |
4.1.15 BbhI及其突变酶与受体相互作用的核磁分析 | 第86页 |
4.2 结果 | 第86-95页 |
4.2.1 BbhI的随机突变及高效转苷酶的筛选 | 第86-88页 |
4.2.2 BbhI的定点突变及高效转苷酶的筛选 | 第88-91页 |
4.2.3 高效突变酶的动力学分析 | 第91页 |
4.2.4 高效突变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1-92页 |
4.2.5 高效突变酶的核磁分析 | 第92-93页 |
4.2.6 高效突变酶的突变氨基酸位点分析 | 第93-95页 |
4.3 讨论 | 第95-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三部分 | 第100-128页 |
第五章 α-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酶的基因挖掘 | 第100-107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101-103页 |
5.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01页 |
5.1.2 菌株和质粒 | 第101页 |
5.1.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101页 |
5.1.4 DNA操作技术 | 第101-102页 |
5.1.5 重组蛋白的IPTG诱导表达 | 第102页 |
5.1.6 重组菌无细胞粗酶液的制备 | 第102页 |
5.1.7 镍亲和层析分离提纯His-tag重组酶 | 第102页 |
5.1.8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02页 |
5.1.9 转糖基活性的筛选 | 第102-103页 |
5.1.10 TLC检测 | 第103页 |
5.2 结果 | 第103-104页 |
5.2.1 α-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酶的克隆与表达 | 第103-104页 |
5.2.2 α-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酶的转糖基活性的筛选 | 第104页 |
5.3 讨论 | 第104-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α-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酶(BLLJ0788)的酶学性质及转糖基性质研究 | 第107-12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1页 |
6.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07页 |
6.1.2 菌株和质粒 | 第107页 |
6.1.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107页 |
6.1.4 BLLJ0788的酶学性质 | 第107-109页 |
6.1.5 BLLJ0788的转糖基作用 | 第109-111页 |
6.2 结果 | 第111-123页 |
6.2.1 BLLJ0788的酶学性质 | 第111-114页 |
6.2.2 BLLJ0788的转糖基作用 | 第114-123页 |
6.3 讨论 | 第123-12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全文总结 | 第128-130页 |
附录 | 第13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6页 |
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8-159页 |
附件 | 第159-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