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肝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 第16页 |
1.2 肝癌的病理机制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用于肝癌研究的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肝癌模式动物种类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 肝癌造模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3.3 肝癌造模诱癌剂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4 肝癌造模技术的需求与展望 | 第20页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纳米化诱癌剂诱发小鼠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 第22-56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3-2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3-25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1.3 主要溶剂的配制 | 第26-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7页 |
2.2.1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化诱癌剂 | 第28页 |
2.2.2 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zeta电位和稳定性 | 第28页 |
2.2.3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微观形貌 | 第28-29页 |
2.2.4 采用透析袋法检测体外释放 | 第29-30页 |
2.2.4.1 DEN的标准曲线测定 | 第29页 |
2.2.4.2 纳米化诱癌剂的体外释放测定 | 第29-30页 |
2.2.5 实验动物饲养和小鼠肝癌模型的构建 | 第30页 |
2.2.5.1 实验动物饲养 | 第30页 |
2.2.5.2 小鼠肝癌模型构建 | 第30页 |
2.2.6 动物组织样本回收 | 第30-31页 |
2.2.7 肝肾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及石蜡切片制作 | 第31页 |
2.2.8 纳米化诱癌剂等致癌效果的评价 | 第31-33页 |
2.2.8.1 血液中生化指标检测 | 第31页 |
2.2.8.2 肝肾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评分 | 第31-32页 |
2.2.8.3 肝组织Masson染色及评分 | 第32-33页 |
2.2.9 纳米化诱癌剂致癌的体内分子机制研究 | 第33-35页 |
2.2.9.1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X-2、PCNA、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并定量 | 第33页 |
2.2.9.2 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并定量 | 第33-35页 |
2.2.10 纳米化诱癌剂致癌机制的体外研究 | 第35-36页 |
2.2.10.1 细胞培养 | 第35页 |
2.2.10.2 通过MTT法检测纳米诱化癌剂等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35页 |
2.2.10.3 通过荧光强度检测肝细胞对nanoRhod B的内吞作用 | 第35-36页 |
2.2.11 纳米化诱癌剂体内分布的模拟检测 | 第36页 |
2.2.12 数据统计 | 第36-37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7-53页 |
2.3.1 纳米化诱癌剂粒径及电位稳定 | 第37-38页 |
2.3.2 纳米化诱癌剂的体外释放持续稳定 | 第38-39页 |
2.3.3 纳米化诱癌剂低频、微量暴露成功诱发小鼠肝癌 | 第39-45页 |
2.3.3.1 纳米化诱癌剂影响小鼠生命体征 | 第39-40页 |
2.3.3.2 纳米化诱癌剂对小鼠肝脏损伤严重 | 第40页 |
2.3.3.3 纳米化诱癌剂诱使小鼠肝脏产生肿瘤 | 第40-41页 |
2.3.3.4 纳米化诱癌剂严重破坏小鼠肝脏组织结构 | 第41-43页 |
2.3.3.5 纳米化诱癌剂诱癌效果优于DEN | 第43-45页 |
2.3.4 纳米化诱癌剂诱导肝癌的分子机制 | 第45-50页 |
2.3.4.1 纳米化诱癌剂上调了肝脏 β-catenin入核量 | 第45-46页 |
2.3.4.2 纳米化诱癌剂使肝脏炎症相关因子COX-2 表达量增加 | 第46-47页 |
2.3.4.3 纳米化诱癌剂增加了肝脏中细胞增殖因子PCNA的表达 | 第47-48页 |
2.3.4.4 纳米化诱癌剂使肝脏中Kupffer细胞凋亡显著增加 | 第48-50页 |
2.3.5 体外细胞实验中纳米化诱癌剂对正常肝细胞杀伤作用更强 | 第50-52页 |
2.3.5.1 纳米化诱癌剂对正常肝细胞生存抑制作用更强 | 第50-51页 |
2.3.5.2 正常肝细胞对nanoRhod B的胞吞作用更强 | 第51-52页 |
2.3.6 纳米化诱癌剂具有肝靶向作用 | 第52-53页 |
2.4 讨论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57页 |
今后研究的计划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