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舞蹈理论论文--舞蹈艺术史论文

汉唐时期粟特乐舞与西域及中原乐舞交流研究--以龟兹、敦煌石窟壁画及聚落墓葬文物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选题依据第8-9页
    1.3 研究目的第9页
    1.4 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第9-10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5.1 与粟特乐舞研究有关的国内外著述第10页
        1.5.2 其他值得借鉴参考的国内外粟特历史文化研究著述第10-11页
        1.5.3 图像志资料第11-12页
    1.6 文章创新之处第12页
    1.7 研究方法第12-13页
2 中亚粟特乐舞概述第13-27页
    2.1 中亚粟特乐舞本体论第13-17页
    2.2 周边文化对粟特乐舞的主要影响第17-21页
        2.2.1 波斯艺术渗透第17-19页
        2.2.2 印度乐舞文化植入第19-21页
    2.3 粟特乐舞传入中国的方式与途径第21-23页
        2.3.1 聚落式传播第21-22页
        2.3.2 文化线性传播第22-23页
    2.4 粟特人标签丛考第23-27页
        2.4.1 服饰第23-25页
        2.4.2 舞筵第25页
        2.4.3 葡萄酒第25-26页
        2.4.4 乐队组合第26-27页
3 粟特乐舞对龟兹乐舞及敦煌乐舞的影响第27-38页
    3.1 嫁接于克孜尔壁画形象中第27-28页
    3.2 克孜尔135窟旋转舞姿与唐墓胡旋舞第28-31页
    3.3 粟特乐舞对敦煌乐舞的影响第31-38页
        3.3.1 敦煌民俗舞——“儿郎伟”第31-33页
        3.3.2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粟特俗乐舞第33-35页
        3.3.3 敦煌莫高窟220窟药师、阿陀螺经变第35-38页
4 从南北朝至隋朝粟特墓葬图解析乐舞类型第38-62页
    4.1 仪式乐舞第38-44页
        4.1.1 北朝山西虞弘墓石椁第38-40页
        4.1.2 陕西西安史君墓石椁第40-42页
        4.1.3 北朝房屋形石椁第42-43页
        4.1.4 彩绘描金白石榻第43-44页
    4.2 宴饮俗舞第44-49页
        4.2.1 安伽墓宴乐图第44-46页
        4.2.2 Miho博物馆石屏宴饮乐舞第46-47页
        4.2.3 北朝房屋形石椁宴乐图第47页
        4.2.4 虞弘墓天堂宴乐图第47-49页
    4.3 节日乐舞第49-52页
        4.3.1 诺鲁孜节乐舞第50-51页
        4.3.2 葡萄节乐舞第51-52页
    4.4 从考古文物解析入华胡腾舞、胡旋舞形态第52-62页
        4.4.1 胡旋舞形态特征第53-55页
        4.4.2 胡腾舞形态特征第55-60页
        4.4.3 “安史之乱”后入华粟特乐舞的发展第60-62页
5 结语第62-64页
    5.1 以图证史的意义第62页
    5.2 文化包容是交融发展的动力第62-63页
    5.3 借用、改造、融合是互动的必然第63页
    5.4 丝绸之路传播是文化交流的纽带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萨克族民歌特征及流变--以北疆地区哈萨克族民歌为例
下一篇:回眸与守望—新疆军区文工团舞蹈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