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11-13页 |
(一)电影叙事及空间叙事理论 | 第11-12页 |
(二)电影话语下的叙事空间 | 第12页 |
(三)张杨电影的空间叙事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电影话语下的空间叙事学研究 | 第13-14页 |
(二)张杨个人的导演风格研究 | 第14-15页 |
(三)张杨导演作品的个案研究 | 第15-16页 |
三、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6-17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16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空间形成:张杨电影的空间要素 | 第18-28页 |
第一节 道路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边界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区域 | 第22-24页 |
第四节 节点 | 第24-25页 |
第五节 标志 | 第25-28页 |
第二章 空间形式:张杨电影的叙事结构 | 第28-37页 |
第一节 链条式结构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拼图式结构 | 第30-33页 |
第三节 橘瓣式结构 | 第33-35页 |
第四节 中国套盒结构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空间书写:张杨电影的人物塑造 | 第37-46页 |
第一节 都市男女:城市风貌的全景展现 | 第37-39页 |
第二节 空巢老人:城市废墟中的父子关系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农民工:道德反差下的黑色幽默 | 第42-43页 |
第四节 藏地信徒:淡化叙事后的民族文化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张杨电影的开放意识对叙事空间的突破 | 第46-52页 |
第一节 听觉造型对空间形象的补充 | 第46-48页 |
(一)音景融入叙事 | 第46-47页 |
(二)音景独立构成空间形象 | 第47-48页 |
(三)音景“消失”的空间形象 | 第48页 |
第二节 现实空间打破画内场景的次元壁 | 第48-52页 |
(一)“话剧搬演”的间离效果 | 第49页 |
(二)“魔幻现实主义文本”的影像化处理 | 第49-51页 |
(三)“剧中角色穿越”的空间拓展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1,学术著作 | 第53页 |
2,期刊论文 | 第53-55页 |
3,报纸文章 | 第55页 |
4,硕博论文 | 第55-56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6-57页 |
附录:张杨电影作品年表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