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美丽中国建设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国内外生态问题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国内外生态型社会建设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9-21页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2 可能的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第21-35页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第21-25页
        2.1.1 物质先于意识的科学生态观第21-23页
        2.1.2 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的实践生态观第23-24页
        2.1.3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好社会思想第24-25页
    2.2 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第25-35页
        2.2.1 绿色发展理念第25-27页
        2.2.2 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27-29页
        2.2.3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脉络第29-32页
        2.2.4 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第32-35页
第三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和特征第35-43页
    3.1 美丽中国的概念第35-38页
        3.1.1 “美丽中国”的内涵第35-37页
        3.1.2 “美丽中国”的外延第37-38页
    3.2 美丽中国建设的图景第38-40页
        3.2.1 生态文明制度第38-39页
        3.2.2 生态生产方式第39页
        3.2.3 生态生活方式第39-40页
    3.3 美丽中国建设的特征第40-43页
        3.3.1 生态性与经济性并存第40-41页
        3.3.2 历史性与科学性结合第41页
        3.3.3 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融合第41-42页
        3.3.4 区域性与全球性统一第42-43页
第四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及挑战第43-54页
    4.1 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第43-45页
        4.1.1 破解环境困局和生态窘境的急迫需要第43-44页
        4.1.2 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第44-45页
        4.1.3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第45页
    4.2 两型社会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基础第45-48页
        4.2.1 生态理念的确立第46页
        4.2.2 发展机制的改革第46-47页
        4.2.3 生态技术的支撑第47-48页
    4.3 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第48-54页
        4.3.1 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第48-50页
        4.3.2 绿色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面临多重阻力第50-51页
        4.3.3 我国政府行政面临多方压力的制衡第51-52页
        4.3.4 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依旧欠缺第52页
        4.3.5 绿色思潮勃发的国际环境治理压力第52-54页
第五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遵循原则与具体路径第54-68页
    5.1 美丽中国建设的遵循原则第54-57页
        5.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第54-55页
        5.1.2 坚持自然-人-社会和谐共生第55页
        5.1.3 坚持可持续发展第55-56页
        5.1.4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第56-57页
    5.2 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路径第57-68页
        5.2.1 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进路第57-60页
        5.2.2 美丽中国建设的经济进路第60-62页
        5.2.3 美丽中国建设的文化进路第62-64页
        5.2.4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技进路第64-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构养老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路径创新研究
下一篇:特里·L·库珀的行政伦理思想及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