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8-1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9-20页 |
1 绪论 | 第20-40页 |
1.1 城市剩余污泥的产生 | 第20-21页 |
1.2 剩余污泥的处置 | 第21-23页 |
1.3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 第23-25页 |
1.4 污泥厌氧消化 | 第25-31页 |
1.5 铁及铁氧化物对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31-35页 |
1.5.1 零价铁对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31-33页 |
1.5.2 Fe(Ⅲ)氧化物对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33-35页 |
1.6 MEC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35-37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7-40页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7-38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1.7.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2 铁、碳电极对MEC污泥厌氧消化的作用特性 | 第40-50页 |
2.1 概述 | 第40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41-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2.3.2 甲烷产量和污泥减量化 | 第43-46页 |
2.3.3 阴极还原 | 第46-48页 |
2.3.4 计算 | 第48-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3 碳电极对MEC污泥厌氧消化的作用机理 | 第50-65页 |
3.1 概述 | 第50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51-52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3.3.1 甲烷的产量和有机物的去除 | 第53-55页 |
3.3.2 多糖、蛋白、VFAs及pH的变化 | 第55-57页 |
3.3.3 电流密度及库伦效率 | 第57-58页 |
3.3.4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58-60页 |
3.3.5 甲烷生成途径的分析 | 第60-64页 |
3.4 小结 | 第64-65页 |
4 铁材料促进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 第65-96页 |
4.1 铁材料促进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研究 | 第65-78页 |
4.1.1 概述 | 第65页 |
4.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4.1.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8页 |
4.2 铁材料促进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机理的研究 | 第78-94页 |
4.2.1 概述 | 第78-79页 |
4.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4页 |
4.3 小结 | 第94-96页 |
5 Fe_3O_4在污泥与秸秆共消化中的应用 | 第96-115页 |
5.1 概述 | 第96-97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97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97页 |
5.2.3 分析方法 | 第97-9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4页 |
5.3.1 不同WAS与WS比例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98-104页 |
5.3.2 Fe_3O_4对WAS与WS共发酵的影响 | 第104-114页 |
5.4 小结 | 第114-11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6.1 结论 | 第115-116页 |
6.2 创新点 | 第116页 |
6.3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