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农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农副业论文

高活性稻壳灰的制备、提纯及改性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6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 稻壳的概述第10页
    1.3 稻壳灰的概述第10-11页
    1.4 白炭黑的概述第11-13页
    1.5 稻壳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6页
        1.5.1 稻壳灰制备第13-14页
        1.5.2 稻壳灰的应用第14-16页
    1.6 稻壳灰的提纯第16-17页
    1.7 白炭黑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第17-21页
        1.7.1 白炭黑的制备方法第17-20页
            1.7.1.1 气相法第18页
            1.7.1.2 沉淀法第18-19页
            1.7.1.3 溶胶凝胶法第19页
            1.7.1.4 离解法第19-20页
        1.7.2 白炭黑的应用第20-21页
    1.8 白炭黑的改性第21-24页
        1.8.1 白炭黑的改性工艺第22页
        1.8.2 白炭黑改性剂第22页
        1.8.3 白炭黑的改性方法第22-24页
    1.9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6-35页
    2.1 整体实验工艺流程第26-27页
    2.2 实验使用的主要设备及原料第27-28页
    2.3 实验步骤第28-35页
        2.3.1 高活性稻壳灰的制备第28-30页
            2.3.1.1 实验原理第28-29页
            2.3.1.2 稻壳灰的制备第29-30页
            2.3.1.3 稻壳灰样品性能表征第30页
        2.3.2 稻壳灰的提纯第30-32页
            2.3.2.1 实验原理第30-31页
            2.3.2.2 稻壳灰-水玻璃的制备第31页
            2.3.2.3 白炭黑的制备第31页
            2.3.2.4 白炭黑样品性能表征第31-32页
        2.3.3 白炭黑改性第32-35页
            2.3.3.1 实验原理第32页
            2.3.3.2 白炭黑溶胶的制备第32-33页
            2.3.3.3 溶胶的改性第33页
            2.3.3.4 涂膜的制备第33页
            2.3.3.5 白炭黑薄膜性能表征第33-35页
第三章 高活性稻壳灰的制备第35-42页
    3.1 煅烧温度对稻壳灰形态的影响第35-38页
        3.1.1 煅烧温度对稻壳灰晶态结构的影响第35-36页
        3.1.2 煅烧温度对稻壳灰比表面积的影响第36-37页
        3.1.3 煅烧温度对稻壳灰粒度的影响第37-38页
    3.2 煅烧时间对稻壳灰比表面积的影响第38-39页
    3.3 研磨时间对稻壳灰比表面积的影响第39页
    3.4 煅烧温度和时间对稻壳灰白度的影响第39-40页
    3.5 稻壳灰的SEM图第40-41页
    3.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稻壳灰的提纯第42-49页
    4.1 水玻璃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第42-44页
        4.1.1 不同的混料比对白炭黑白度的影响第42-43页
        4.1.2 反应温度对白炭黑白度的影响第43页
        4.1.3 反应时间对白炭黑白度的影响第43-44页
    4.2 白炭黑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第44-48页
        4.2.1 硫酸溶液的不同浓度对白炭黑纯度的影响第44-45页
        4.2.2 不同体系pH值对白炭黑纯度的影响第45-46页
        4.2.3 不同反应温度对白炭黑纯度的影响第46-48页
        4.2.4 不同反应时间对白炭黑纯度的影响第48页
    4.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白炭黑改性第49-63页
    5.1 改性剂添加对白炭黑性能的影响第49-55页
        5.1.1 不同改性剂及其用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第49-50页
        5.1.2 反应温度对白炭黑性能的影响第50-51页
        5.1.3 反应时间对白炭黑性能的影响第51页
        5.1.4 陈化时间对白炭黑薄膜性能的影响第51-53页
        5.1.5 白炭黑疏水膜接触角的比较第53-54页
        5.1.6 改性前后疏水膜的SEM分析第54-55页
    5.2 白炭黑疏水膜形成机理的探讨第55-62页
        5.2.1 改性前后疏水膜的红外分析第55-58页
        5.2.2 改性剂改性机理第58-62页
    5.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旋转浮阀塔板的气含率实验研究及其CFD模拟
下一篇:透明氧化铝陶瓷的制备及光学、微波介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