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异构网络实现方案及物理层安全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英文简写说明 | 第15-17页 |
数学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1.3 本文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28-30页 |
2 5G关键技术与泊松点过程理论基础 | 第30-46页 |
2.1 5G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第30-31页 |
2.2 5G性能指标 | 第31-33页 |
2.3 5G关键技术 | 第33-39页 |
2.3.1 异构网络 | 第33-34页 |
2.3.2 大规模MIMO | 第34页 |
2.3.3 全双工技术 | 第34-35页 |
2.3.4 端到端技术 | 第35页 |
2.3.5 无线能量获取 | 第35-36页 |
2.3.6 用户级联 | 第36-37页 |
2.3.7 物理层安全 | 第37-39页 |
2.4 泊松点过程理论 | 第39-45页 |
2.4.1 泊松点过程定义 | 第40页 |
2.4.2 点过程的操作 | 第40-41页 |
2.4.3 点过程的重要定理 | 第41-42页 |
2.4.4 泊松点过程建模 | 第42-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携能D2D与大规模MIMO异构网络物理层安全 | 第46-68页 |
3.1 网络模型与信道假设 | 第46-48页 |
3.1.1 网络模型 | 第46-47页 |
3.1.2 信道假设 | 第47-48页 |
3.2 D2D发射机无线能量获取及其能量效率 | 第48-50页 |
3.3 CUE的物理层安全性能 | 第50-55页 |
3.3.1 CUE的可达各态历经速率 | 第51-53页 |
3.3.2 CUE的安全中断概率 | 第53-55页 |
3.4 DUE的物理层安全性能 | 第55-57页 |
3.4.1 DUE的可达各态历经速率 | 第55-56页 |
3.4.2 DUE的安全中断概率 | 第56-57页 |
3.5 数值与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3.6 本章相关证明 | 第62-67页 |
3.6.1 定理3-1的证明 | 第62-65页 |
3.6.2 定理3-3的证明 | 第65-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带内回程异构网络物理层安全及其覆盖性能 | 第68-86页 |
4.1 网络模型及其假设 | 第68-69页 |
4.2 安全概率 | 第69-72页 |
4.2.1 MBS-CUE链路安全概率 | 第69-71页 |
4.2.2 CUE-SBS链路安全概率 | 第71-72页 |
4.3 SINR覆盖概率 | 第72-75页 |
4.3.1 MBS-CUE链路覆盖概率 | 第73-74页 |
4.3.2 CUE-SBS链路覆盖概率 | 第74-75页 |
4.4 数值与仿真结果分析 | 第75-80页 |
4.5 本章相关证明 | 第80-84页 |
4.5.1 定理4-1的证明 | 第80-83页 |
4.5.2 定理4-3的证明 | 第83-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中继协同异构网络最佳用户级联与物理层安全 | 第86-106页 |
5.1 系统模型与假设 | 第86-87页 |
5.2 UPA准则与概率 | 第87-92页 |
5.2.1 UPA准则 | 第87-89页 |
5.2.2 随机变量Xk的统计描述 | 第89页 |
5.2.3 UPA概率 | 第89-91页 |
5.2.4 S-R和R-D的联合PDF | 第91-92页 |
5.3 中断概率 | 第92-94页 |
5.4 安全概率 | 第94-96页 |
5.5 数值与仿真结果分析 | 第96-100页 |
5.6 本章相关证明 | 第100-104页 |
5.6.1 定理5-1的证明 | 第100-101页 |
5.6.2 定理5-2的证明 | 第101-102页 |
5.6.3 定理5-3的证明 | 第102-103页 |
5.6.4 定理5-4的证明 | 第103-10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10页 |
6.1 总结 | 第106-108页 |
6.2 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2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