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赋权视角下社区“微治理”的实践研究--以X拆迁安置社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8-9页
        一、拆迁安置社区治理现状第8页
        二、居民自治的社会背景第8-9页
        三、实习经验第9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理论意义第9-10页
        二、实践意义第10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0-19页
        一、社区自治的研究第10-14页
        二、拆迁安置社区治理的研究第14-16页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研究第16-17页
        四、研究评述第17-19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分析框架第19-27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1页
        一、拆迁安置社区第19-20页
        二、微治理第20页
        三、居民自治能力第20-21页
    第二节 赋权视角第21-24页
        一、概念框架第22-23页
        二、实践框架第23-24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第24-25页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25-27页
        一、研究对象第25-26页
        二、研究方法第26-27页
第三章 案例介绍X社区与“微治理”的概况第27-35页
    第一节 X社区的概况第27-29页
        一、“人”——社区居民构成、生产方式第27页
        二、“文”——社区服务组织第27-29页
        三、“地”——公共空间、设施第29页
        四、“产”——商业机构第29页
        五、“景”——自然和文化景观第29页
    第二节 X社区的治理状况第29-31页
        一、X社区管理服务问题第29-30页
        二、X社区居民社区参与问题第30-31页
    第三节 X社区“微治理”项目的概况第31-35页
        一、“微治理”项目的服务基础第31-32页
        二、“微治理”项目的试点楼栋第32页
        三、“微治理”项目的运行逻辑第32-34页
        四、“微治理”项目的模式选择第34-35页
第四章 X社区“微治理”的赋权过程探索第35-55页
    第一节 X社区“微治理”试点楼院的现状分析第35-38页
        一、X社区试点楼栋的生活环境状况评估第35页
        二、X社区试点楼栋居民社区参与现状描述第35-38页
    第二节 X社区“微治理”的目标确立第38-39页
        一、试点楼栋“微治理”的总目标第38-39页
        二、试点楼栋“微治理”的分目标第39页
    第三节 X社区“微治理”的赋权过程第39-47页
        一、关系探索阶段——人际关系层面的社区赋权第40-42页
        二、聚焦问题意识阶段——意识层面的社区赋权第42-44页
        三、协商议事破难题阶段——技术层面的社区赋权第44-46页
        四、关系凝聚自成组织阶段——人际关系与技术层面相结合第46-47页
    第四节 车棚改造参与式协商专案之技术赋权第47-55页
        一、问题背景第48页
        二、专案目标第48页
        三、专案适用技术第48-50页
        四、居民参与车棚改造过程第50-55页
第五章 X社区“微治理”项目运作成效及存在问题第55-61页
    第一节 项目运作成效第55-58页
        一、微观方面第55-56页
        二、中观方面第56-58页
        三、宏观层面第58页
    第二节 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8-61页
        一、居民的社区事务的成本意识和参与意识薄弱第59页
        二、居民楼栋事务参与的热情度逐级递减第59-60页
        三、社会工作者的培育资本有限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61-69页
    第一节 基本结论第61-63页
        一、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呈渐进式赋权过程第61-62页
        二、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呈需求导向过程第62-63页
        三、“微治理”为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和赋权提供实践经验第63页
    第二节 对策建议第63-67页
        一、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层面第63-66页
        二、多元社区参与主体的职能定位层面第66页
        三、多层次民主协商议事体系搭建层面第66-67页
        四、拆迁安置社区楼栋“微治理”试点先行第67页
    第三节 专业反思第67-69页
        一、研究创新第67-68页
        二、研究不足第68-69页
致谢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扬州市社区公园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下一篇:我国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制度完善研究--以选民与人大代表关系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