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0-13页 |
1.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2.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21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2 协同优化内涵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2.1 协同的内涵相关研究 | 第14页 |
2.2.2 协同优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2.3 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的内涵界定 | 第15-16页 |
2.4 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目标 | 第16-17页 |
2.5 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2.6 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优化方法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2.7 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现状评价 | 第21-34页 |
3.1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 | 第21-25页 |
3.1.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3.1.2 长江经济带环境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3.1.3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3.2 跨区域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第25页 |
3.3 基于效率角度的跨区域协同评价 | 第25-31页 |
3.3.1 GDP增长率评价结果 | 第25-26页 |
3.3.2 产业生态化发展效率评价结果 | 第26-31页 |
3.4 基于公平角度的跨区域协同评价 | 第31-32页 |
3.5 长江经济带跨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现状总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基于SD模型的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研究 | 第34-56页 |
4.1 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34-42页 |
4.1.1 系统边界、子系统划分和子系统变量分析 | 第34-36页 |
4.1.2 系统动力学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 第36-37页 |
4.1.3 系统动力学流图分析 | 第37-39页 |
4.1.4 模型主要方程的确定 | 第39页 |
4.1.5 SD模型的检验 | 第39-42页 |
4.2 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的目标情景设置 | 第42-45页 |
4.3 基于SD模型的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分析 | 第45-51页 |
4.3.1 不同要素配置情景下的优化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4.3.2 最优化情景下的要素流动配置 | 第49-50页 |
4.3.3 最优化情景下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特征 | 第50-51页 |
4.4 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结论 | 第51-53页 |
4.5 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建议 | 第53-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