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 | 第9-10页 |
1.3 储能电介质的性能 | 第10-13页 |
1.4 储能介质材料 | 第13-15页 |
1.5 BST基电介质储能材料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Ba_(1-x)Sr_xTiO_3陶瓷的制备及性能 | 第18-34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18-21页 |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18-19页 |
2.2.2 传统固相法制备Ba_(1-x)Sr_xTiO_3陶瓷 | 第19-20页 |
2.2.3 微波烧结法制备Ba_(1-x)Sr_xTiO_3陶瓷 | 第20页 |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20-21页 |
2.3 传统固相法制备Ba_(1-x)Sr_xTiO_3结构和性能 | 第21-28页 |
2.3.1 烧结特性 | 第21页 |
2.3.2 物相分析 | 第21-23页 |
2.3.3 介电性能 | 第23-25页 |
2.3.4 击穿电场强度 | 第25-26页 |
2.3.5 电滞回线和储能密度 | 第26-28页 |
2.4 微波烧结法制备的Ba_(1-x)Sr_xTiO_3陶瓷结构和性能 | 第28-33页 |
2.4.1 介电性能 | 第28-31页 |
2.4.2 击穿电场强度 | 第31-32页 |
2.4.3 电滞回线和储能性能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MAS玻璃对BST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34-55页 |
3.1 前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35-36页 |
3.2.2 BST基陶瓷的制备 | 第36页 |
3.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36-37页 |
3.3 传统固相法制备BST基陶瓷 | 第37-46页 |
3.3.1 烧结特性 | 第37-38页 |
3.3.2 物相组成分析 | 第38-39页 |
3.3.3 显微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3.3.4 介电性能 | 第40-44页 |
3.3.5 击穿电场强度和储能性能 | 第44-46页 |
3.4 微波烧结法制备BST陶瓷 | 第46-53页 |
3.4.1 烧结性能 | 第46-47页 |
3.4.2 微观结构 | 第47-48页 |
3.4.3 介电性能 | 第48-51页 |
3.4.4 击穿电场强度和储能性能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氰酸酯/BST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 第55-70页 |
4.1 前言 | 第55页 |
4.2 氰酸酯树脂的性能和固化 | 第55-57页 |
4.3 实验 | 第57-60页 |
4.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57-58页 |
4.3.2 实验过程 | 第58-60页 |
4.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60页 |
4.4 CE/Ba_(1-x)Sr_xTiO_3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 | 第60-66页 |
4.4.1 显微结构分析 | 第60-61页 |
4.4.2 介电性能 | 第61-64页 |
4.4.3 击穿电场强度和储能性能 | 第64-66页 |
4.5 CE/BST复合材料 | 第66-69页 |
4.5.1 介电性能 | 第66-68页 |
4.5.2 储能性能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