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5-27页 |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 第15-17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23页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3-27页 |
第一章 西汉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域空间 | 第27-55页 |
第一节 西汉王朝的地缘战略及其转变 | 第27-36页 |
一、汉初立足关中、东制诸侯的地缘战略 | 第27-31页 |
二、从高帝到武帝地缘战略的变化 | 第31-33页 |
三、洛阳在西汉地缘战略中的地位及其演变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函谷关的东迁与长安、洛阳之间关防体系的重建 | 第36-43页 |
一、汉初函谷关在长安、洛阳之间的地理形势 | 第36-38页 |
二、函谷关的东迁与西汉地缘战略的变化 | 第38-43页 |
第三节 弘农郡的设置与长安、洛阳之间政区设置的调整 | 第43-53页 |
一、汉初长安、洛阳之间的政区设置 | 第43-45页 |
二、弘农郡的设置 | 第45-48页 |
三、弘农郡的设置与西汉地缘战略的变化 | 第48-49页 |
四、弘农郡的设置与河渭漕运的变化 | 第49-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二章 东汉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域空间 | 第55-72页 |
第一节 东汉两京制的建立及其原因 | 第55-59页 |
一、光武帝建都洛阳的现实选择 | 第55-57页 |
二、东汉以长安为西京的原因 | 第57-59页 |
第二节 东汉弘农郡的变化及其与西汉的比较 | 第59-66页 |
一、弘农郡辖区的调整 | 第59-62页 |
二、弘农郡地位的变化 | 第62-66页 |
第三节 东汉时期长安、洛阳之间的军事防卫 | 第66-70页 |
一、东汉时期长安、洛阳之间关防的减省 | 第66-67页 |
二、东汉减省关防的原因 | 第67-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 隋代大兴(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域空间 | 第72-137页 |
第一节 隋代两京体系的变化 | 第72-79页 |
一、周末隋初的两京体系及其设立原因 | 第72-74页 |
二、开皇时期两京制的废除 | 第74-76页 |
三、隋炀帝时期两京制度的再建 | 第76-79页 |
第二节 隋代在大兴、洛阳之间的政区设置 | 第79-95页 |
一、隋代大兴、洛阳之间的政区设置 | 第79-85页 |
二、开皇后期的政区调整与对洛阳控制的加强 | 第85-89页 |
三、隋炀帝营建东京洛阳与大兴、洛阳之间政区的变化 | 第89-95页 |
第三节 隋代大兴、洛阳之间的漕运体系 | 第95-107页 |
一、隋文帝时期大兴、洛阳之间的梯级漕运 | 第95-102页 |
二、文帝时期到炀帝时期漕运的变化 | 第102-107页 |
第四节 隋代两京的军事防御体系 | 第107-135页 |
一、《隋书·地理志》中所载两京周边都尉、关官考证 | 第107-128页 |
二、文帝时期以大兴为中心的京畿关防体系 | 第128-131页 |
三、炀帝时期以大兴、洛阳为中心的京畿关防体系 | 第131-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四章 唐代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域空间 | 第137-192页 |
第一节 唐代的两京体系及其变化 | 第137-151页 |
一、隋末两京形势与李渊起兵战略进攻方向的选择 | 第137-140页 |
二、高祖时期:巩固关中及对洛阳的控制和利用 | 第140-143页 |
三、两京制的形成 | 第143-147页 |
四、两京并重时期 | 第147-149页 |
五、安史乱后洛阳地位的衰落 | 第149-151页 |
第二节 唐代长安、洛阳之间的政区设置 | 第151-164页 |
一、高祖时期长安、洛阳之间的政区设置 | 第151-154页 |
二、太宗、高宗时期长安、洛阳之间的政区设置 | 第154-159页 |
三、两京畿辅建制与两京之间的政区设置 | 第159-161页 |
四、安史之乱后在长安、洛阳之间的藩镇设置 | 第161-164页 |
第三节 唐代长安、洛阳之间的漕运体系 | 第164-179页 |
一、唐代前期长安、洛阳之间的漕运 | 第164-167页 |
二、开元以后两京间的漕运体系 | 第167-173页 |
三、陕州在洛阳、长安之间漕运通道中的枢纽地位 | 第173-179页 |
第四节 唐代长安、洛阳之间的军事部署 | 第179-190页 |
一、唐初长安、洛阳之间的军事攻防 | 第179-186页 |
二、安史之乱时期崤函地区在两京攻防战中的战略地位 | 第186-190页 |
小结 | 第190-192页 |
结论 | 第192-198页 |
一、西汉、东汉时期长安、洛阳之间地域空间结构的比较 | 第192-194页 |
二、隋唐时期长安、洛阳之间地域空间结构的发展 | 第194-195页 |
三、两汉与隋唐长安、洛阳之间地域空间结构的比较 | 第195-196页 |
四、决定长安、洛阳之间地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 第196-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7页 |
致谢 | 第207-2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