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引言 | 第8-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 2.1 粉煤灰的形成 | 第9页 | 
| 2.2 粉煤灰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 第9-10页 | 
| 2.2.1 粉煤灰的化学组成 | 第9页 | 
| 2.2.2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 第9-10页 | 
| 2.2.3 粉煤灰的物理特性 | 第10页 | 
| 2.2.4 粉煤灰的化学特性 | 第10页 | 
| 2.3 粉煤灰的危害 | 第10-11页 | 
| 2.4 粉煤灰的主要利用途径 | 第11-13页 | 
| 2.4.1 在建筑方面的应用 | 第12页 | 
| 2.4.2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2页 | 
| 2.4.3 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 第12-13页 | 
| 2.4.4 在化工方面的应用 | 第13页 | 
| 2.5 粉煤灰合成沸石的研究 | 第13-14页 | 
| 2.5.1 沸石的概述 | 第13-14页 | 
| 2.6 粉煤灰合成沸石的方法 | 第14-15页 | 
| 2.6.1 水热合成法 | 第14页 | 
| 2.6.2 碱熔融合成法 | 第14-15页 | 
| 2.6.3 微波辅助合成法 | 第15页 | 
| 2.6.4 添加晶种法 | 第15页 | 
| 2.6.5 盐热合成法 | 第15页 | 
| 2.7 影响粉煤灰沸石合成的因素 | 第15页 | 
| 2.8 粉煤灰沸石的应用 | 第15-17页 | 
| 2.8.1 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 2.8.2 在气体分离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 2.8.3 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 3 工艺条件对碱熔融-水热制备沸石的影响 | 第17-40页 | 
| 3.1 前言 | 第17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17-23页 |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17-19页 | 
| 3.2.1.1 原料的组成与来源 | 第17-18页 | 
| 3.2.1.2 实验器材与设备 | 第18-19页 | 
| 3.2.2 实验内容 | 第19-23页 | 
| 3.2.2.1 实验设计 | 第19页 | 
| 3.2.2.2 实验原理 | 第19页 | 
| 3.2.2.3 实验工艺流程 | 第19-20页 | 
| 3.2.2.4 实验步骤 | 第20-22页 | 
| 3.2.2.5 样品表征 | 第22-23页 |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39页 | 
| 3.3.1 正交试验法确定基础实验条件 | 第23-28页 | 
| 3.3.1.1 正交结果分析 | 第23-25页 | 
| 3.3.1.2 XRD分析 | 第25-26页 | 
| 3.3.1.3 SEM分析 | 第26-28页 | 
| 3.3.2 工艺因素对碱熔融-水热合成沸石的影响 | 第28-39页 | 
| 3.3.2.1 填充度对合成样品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3.2.2 老化时间的影响 | 第29-31页 | 
| 3.3.2.3 水热合成时间 | 第31-32页 | 
| 3.3.2.4 水热合成温度 | 第32-34页 | 
| 3.3.2.5 NaOH浓度对合成样品的影响 | 第34-36页 | 
| 3.3.2.6 液固比对合成样品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3.2.7 逐步升温法对合成样品的影响 | 第37-39页 |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 4 添加剂对碱熔融-水热制备沸石的影响 | 第40-51页 | 
| 4.1 前言 | 第40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40-50页 |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 4.2.2 实验内容 | 第40-41页 | 
| 4.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1-50页 | 
| 4.2.3.1 加入NaF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 第41-42页 | 
| 4.2.3.2 加入CaF2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 第42-44页 | 
| 4.2.3.3 加入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产物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2.3.4 加入PEG400(聚乙二醇)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 第45-47页 | 
| 4.2.3.5 加入F127(三嵌段聚合物)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 第47-48页 | 
| 4.2.3.6 加入SDS(十二烷基磺酸钠)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 第48-50页 | 
| 4.3 小结 | 第50-51页 | 
| 5 结论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