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主要缩略语词汇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光/暗调控气孔运动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 植物MPK信号级联途径与气孔运动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植物MPK信号级联途径的结构及其活化机制 | 第12-13页 |
1.2.2 植物MPK信号级联途径的生理功能 | 第13-14页 |
1.2.3 MPK信号级联途径与气孔运动的关系 | 第14-15页 |
1.3 H_2O_2与气孔运动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植物体内H_2O_2的产生途径及其生理功能 | 第15-16页 |
1.3.2 H_2O_2在气孔运动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1.4 NO与气孔运动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1 植物体内NO的产生途径及其生理功能 | 第17-19页 |
1.4.2 NO在气孔运动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1.5 Phyto-S1P与气孔运动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6 植物中胞质pH与气孔运动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5页 |
2.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 第26页 |
2.2.2 实验材料的处理和气孔开度分析所用叶片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3 气孔开度的测量 | 第27页 |
2.2.4 保卫细胞内源H_2O_2和NO水平的检测和荧光强度分析 | 第27页 |
2.2.5 Western blotting的操作步骤 | 第27-35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3.1 暗处理拟南芥叶片活化的MPKs的种类及适宜的活化时间 | 第35-36页 |
3.2 暗诱导拟南芥叶片MPK3和MPK6活化的信号转导机制 | 第36-39页 |
3.2.1 MEK1对暗诱导拟南芥叶片MPK3和MPK6活化的影响 | 第36页 |
3.2.2 Phyto-S1P对暗诱导拟南芥叶片MPK3和MPK6活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3 胞质碱化与暗诱导拟南芥叶片MPK3和MPK6活化的关系 | 第37页 |
3.2.4 H_2O_2与暗诱导拟南芥叶片MPK3和MPK6活化的关系 | 第37-38页 |
3.2.5 NO与暗诱导拟南芥叶片MPK3和MPK6活化的关系 | 第38-39页 |
3.3 MPK3、MPK9和MPK12在暗诱导拟南芥气孔关闭中的作用 | 第39-40页 |
3.4 MPK12介导暗诱导拟南芥气孔关闭与H_2O_2、 NO和MPK6的关系 | 第40-45页 |
3.4.1 MPK12对暗诱导拟南芥叶片MPK3和MPK6活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在暗诱导气孔关闭过程中MPK12与H_2O_2的关系 | 第41-43页 |
3.4.3 在暗诱导气孔关闭过程中MPK12与NO的关系 | 第43-4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5-51页 |
4.1 暗处理活化的具体的MPKs的种类 | 第45页 |
4.2 MPK3和MPK6在暗诱导气孔关闭中的作用及其与MEK1、Phyto-S1P、胞质碱化、H_2O_2和NO的关系 | 第45-48页 |
4.2.1 暗诱导气孔关闭的研究进展 | 第45-46页 |
4.2.2 暗诱导气孔关闭中MPK3和MPK6的生理功能 | 第46-47页 |
4.2.3 暗诱导气孔关闭中MEK1→MPK6信号级联途径与H_2O_2的关系 | 第47页 |
4.2.4 暗诱导气孔关闭中AtrbohD和AtrbohF的生理功能 | 第47页 |
4.2.5 暗诱导气孔关闭中MEK1→MPK6信号级联途径与NO的关系 | 第47-48页 |
4.3 MPK12在暗诱导气孔关闭中的作用及其与H_2O_2、NO的关系 | 第48-51页 |
4.3.1 MPK12参与了暗诱导的气孔关闭 | 第48-49页 |
4.3.2 暗诱导的气孔关闭中MPK12与H_2O_2、NO的关系 | 第49-51页 |
第5章 总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