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生物学论文

携带环脂肽NRPS基因的荧光性假单胞菌菌种资源库的建立及多态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12-20页
    1.1 环脂肽抗生素的简介第12-14页
        1.1.1 耐药菌的逐步出现,使研发新一代的抗菌药物变得迫切第12-13页
        1.1.2 环脂肽类抗生素的特征第13-14页
    1.2 荧光假单胞菌产生的环脂肽是有潜力的抗生素药物第14-17页
        1.2.1 荧光假单胞菌的特征及其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荧光假单胞菌所产的环脂肽抗生素的特征第15-16页
        1.2.3 荧光假单胞菌合成环脂肽的机理第16-17页
    1.3 有关研究方法的进展第17-18页
        1.3.1 筛选环脂肽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2 研究分子生态多样性的方法第18页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第18-20页
第2章 产表面活性剂的荧光假单胞菌的筛选第20-28页
    2.1 引言第20-21页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第21-22页
        2.2.1 根际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初步处理第21页
        2.2.2 实验所需培养基第21页
        2.2.3 实验所需试剂第21页
        2.2.4 实验所需仪器第21-22页
    2.3 实验方法第22-24页
        2.3.1 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土样中的细菌第22页
        2.3.2 荧光假单胞菌的筛选第22-23页
        2.3.3 产表面活性剂的荧光假单胞菌的筛选第23页
        2.3.4 在表面张力仪上测定表面张力第23-24页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4-26页
        2.4.1 荧光假单胞菌的筛选第24页
        2.4.2 产表面活性剂的荧光假单胞菌的筛选结果第24-25页
        2.4.3 表面张力仪所测定的表面张力的结果第25-26页
    2.5 小结与讨论第26-28页
第3章 产环脂肽荧光假单胞菌的筛选及菌种资源库的建立第28-38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器第28-30页
        3.2.1 实验所用菌种第28页
        3.2.2 本实验所用的载体、受体菌株第28页
        3.2.3 实验所用试剂第28-29页
        3.2.4 PCR扩增所用引物第29-30页
        3.2.5 实验所需仪器第30页
    3.3 实验方法第30-34页
        3.3.1 活化实验菌种第30页
        3.3.2 提取实验菌株的基因组第30-31页
        3.3.3 PCR扩增和PCR产物的胶回收第31-33页
        3.3.4 目的片段的连接第33页
        3.3.5 目的片段的转化与测序第33-34页
        3.3.6 携带有环脂肽NRPS基因的荧光假单胞菌菌种资源库的建立第34页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3.4.1 菌种基因组的提取结果第34页
        3.4.2 PCR扩增结果第34-35页
        3.4.3 目的片段连接转化结果第35页
        3.4.4 测序结果第35-36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36-38页
第4章 携带环脂肽基因的荧光假单胞菌菌种多态性分析第38-50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第38-42页
        4.2.1 实验所需菌种第38页
        4.2.2 DGGE电泳及染色所需试剂第38-39页
        4.2.3 实验所需的其它试剂第39-40页
        4.2.4 实验所需引物第40页
        4.2.5 实验所需仪器第40-42页
    4.3 实验方法第42-44页
        4.3.1 实验所需菌种的活化第42页
        4.3.2 实验菌株基因组的提取第42页
        4.3.3 目的菌株16S rDNA片段的PCR扩增第42-43页
        4.3.4 目的菌株16S rDNAV3区的PCR扩增与片段的纯化第43页
        4.3.5 DGGE电泳分析第43-44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4.4.1 目的菌株16S rDNA片段的PCR扩增第44-45页
        4.4.2 目的菌株16S rDNAV3区的PCR扩增第45页
        4.4.3 DGGE电泳结果第45-48页
    4.5 小结和讨论第48-50页
第5章 环脂肽NRPS基因的SSCP分析第50-66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第50-53页
        5.2.1 实验所需菌种第50页
        5.2.2 SSCP及染色所需试剂第50-51页
        5.2.3 实验所需的其它试剂第51-52页
        5.2.4 实验所需引物第52页
        5.2.5 实验所需仪器第52-53页
    5.3 实验方法第53-56页
        5.3.1 菌种活化第53页
        5.3.2 提取基因组第53页
        5.3.3 PCR扩增C1区与Te区第53页
        5.3.4 PCR扩增C1区与Te区的内巢片段第53-55页
        5.3.5 SSCP电泳中Marker的制备第55页
        5.3.6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第55-56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56-64页
        5.4.1 菌种基因组的提取结果第56页
        5.4.2 C1区,Te区内巢片段的PCR扩增结果第56-57页
        5.4.3 C1区,Te区SSCP电泳结果第57-64页
    5.5 小结和讨论第64-66页
第6章 环脂肽NRPS基因Te区的酶切多态性分析第66-76页
    6.1 引言第66页
    6.2 实验材料和实验器第66-68页
        6.2.1 实验所用菌株第66页
        6.2.2 实验所用试剂第66-67页
        6.2.3 PCR扩增所用引物第67页
        6.2.4 酶切分型所用的限制性内切酶第67页
        6.2.5 实验所用仪器第67-68页
    6.3 实验方法第68-69页
        6.3.1 菌种活化第68页
        6.3.2 提取基因组第68页
        6.3.3 PCR扩增与其扩增产物的纯化第68页
        6.3.4 环脂肽基因的酶切分型第68-69页
    6.4 结果与分析第69-74页
        6.4.1 菌种基因组的提取结果第69页
        6.4.2 Te区的PCR扩增结果第69-70页
        6.4.3 酶切分型结果第70-74页
    6.5 小结和讨论第74-76页
第7章 结论和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菲牛蛭冻干粉去腥试验及其腥味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碳纳米管—累托石基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细胞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