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传教士雷鸣远抗日活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3-20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3-14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4-19页 |
(一) 关于抗战时期天主教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 战地服务团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三) 雷鸣远及其抗战活动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三 研究方案 | 第19-2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二) 拟解决问题 | 第19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来华初期雷鸣远的中国立场 | 第20-30页 |
一 传教策略的革新 | 第20-26页 |
(一) 本土化传教路线 | 第22页 |
(二) 扩大交际、广泛参加社会活动 | 第22-23页 |
(三) 重视教育、创办报刊 | 第23-26页 |
二 维护中国利益 | 第26-30页 |
(一) 提倡“宗教救国” | 第26-28页 |
(二) 雷鸣远与“老西开”事件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抗战前期雷鸣远的实践活动 | 第30-35页 |
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宣传 | 第30-31页 |
二 奔赴前线展开医疗救护 | 第31-35页 |
第三章 雷鸣远领导的华北督导团的创立 | 第35-46页 |
一 雷鸣远与国民党关系 | 第35-40页 |
(一) 国民党借助雷鸣远影响力 | 第35-37页 |
(二) 雷鸣远加入国民党抗战动机 | 第37-40页 |
二 华北督导团的成立 | 第40-41页 |
三 华北督导团人员组成及架构 | 第41-46页 |
(一) 人员组成 | 第41-42页 |
(二) 组织体系 | 第42-46页 |
第四章 华北督导团的工作开展 | 第46-74页 |
一 社会工作 | 第46-57页 |
(一) 社会救济 | 第46-50页 |
(二) 卫生医疗 | 第50-51页 |
(三) 消除陋习 | 第51-53页 |
(四) 发展教育 | 第53-56页 |
(五) 设立交通服务站 | 第56-57页 |
二 宣传工作 | 第57-66页 |
(一) 宣传机构 | 第57-61页 |
(二) 宣传方式 | 第61-64页 |
(三) 宣传内容 | 第64-66页 |
三 政训工作 | 第66-71页 |
(一) 训练战地干部工作人员 | 第67-68页 |
(二) 改造红枪会 | 第68页 |
(三) 训练战地难民、民众 | 第68-71页 |
四 信徒宗教活动 | 第71-74页 |
第五章 督导团开展活动的成效、影响及不足 | 第74-81页 |
一 成效 | 第74-75页 |
(一) 恢复生产 | 第74页 |
(二) 吸引动员民众抗日 | 第74-75页 |
(三) 改善天主教在中国的形象 | 第75页 |
二 影响 | 第75-78页 |
(一) 当时社会影响 | 第75-76页 |
(二) 当地民众记忆中的督导团 | 第76-78页 |
三 不足之处 | 第78-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个人简况 | 第94-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