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复杂结构特征及规划优化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6-36页
    1.1 研究背景第16-20页
        1.1.1 西南山地复杂地形是影响城镇形态的关键要素第16-17页
        1.1.2 山地快速城镇化发展引起一系列安全问题第17-18页
        1.1.3 山地城镇形态的多维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第18-20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0-28页
        1.2.1 山地城镇相关研究第20-23页
        1.2.2 山地城镇形态相关研究第23-25页
        1.2.3 山地城镇形态的结构特征研究第25-27页
        1.2.4 研究综述第27-28页
    1.3 科学问题凝练第28-29页
        1.3.1 科学问题第28-29页
        1.3.2 研究对象第29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9-34页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9-31页
        1.4.2 研究方法第31-34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4-36页
        1.5.1 研究目的第34页
        1.5.2 研究意义第34-36页
2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类型典型性分析第36-60页
    2.1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类型分析第36-48页
        2.1.1 西南山地城镇复杂地形分析第36-43页
        2.1.2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类型特征分析第43-48页
    2.2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典型样本分析第48-54页
        2.2.1 不同地形下典型城镇形态样本分析第48-52页
        2.2.2 西南山地典型城镇形态样本空间分布第52-54页
    2.3 西南山地典型城镇形态发展现实问题分析第54-58页
        2.3.1 老城区功能过度集中,负载较大第54-55页
        2.3.2 山地城镇道路拥堵,用地连通性较差第55-57页
        2.3.3 山地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第57-58页
    2.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3 山地城镇形态复杂结构特征研究方案设计第60-84页
    3.1 整体研究思路第60-62页
        3.1.1 整体研究思路分析第60-61页
        3.1.2 整体技术路线第61-62页
    3.2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构成机理分析第62-65页
        3.2.1 山地城镇形态构成肌理分析第62-63页
        3.2.2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模型构建方法第63-65页
    3.3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模型构建第65-80页
        3.3.1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模型构建过程第65-69页
        3.3.2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基本属性分析第69-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4页
4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第84-124页
    4.1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第84-86页
        4.1.1 山地城镇形态拓扑结构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分析第84-85页
        4.1.2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结构特征指标体系构建第85-86页
    4.2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结构特征计算第86-103页
        4.2.1 网络结构指标统计第86-89页
        4.2.2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网络结构计算分析第89-103页
    4.3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结构动态稳定性测试第103-114页
        4.3.1 网络结构稳定性动态测试指标第103-106页
        4.3.2 网络结构稳定性动态干扰测试结果第106-114页
    4.4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第114-122页
        4.4.1 山地城镇形态网络静态结构特征第114-118页
        4.4.2 网络结构稳定性动态测试结构特征第118-122页
    4.5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5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的结构特征研究第124-146页
    5.1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地形阻隔”现象识别第124-128页
        5.1.1 个体连通层面“地形阻隔”量化判断第125-127页
        5.1.2 局部连通层面的“地形阻隔”量化判断第127-128页
    5.2 “地形阻隔”下山地城镇形态结构特征第128-139页
        5.2.1 “集聚-破碎-非均衡”空间结构分布特征第128-135页
        5.2.2 “多组团——圈层”结构特征第135-137页
        5.2.3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连通通道结构明显第137-139页
    5.3 山地城镇形态复杂结构特征空间效应分析第139-145页
        5.3.1 地形阻隔效应的空间表现第139-142页
        5.3.2 空间形态匹配效应分析第142-145页
    5.4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6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发展规划优化研究第146-172页
    6.1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复杂结构规划优化思路第146-148页
        6.1.1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结构特征现实意义分析第146-148页
        6.1.2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结构规划优化策略第148页
    6.2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组团识别及规划优化第148-154页
        6.2.1 西南山地城镇组团识别的思路第148-149页
        6.2.2 西南山地城镇组团识别第149-152页
        6.2.3 西南山地城镇组团结构优化措施第152-154页
    6.3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连通通道规划优化第154-164页
        6.3.1 连通通道规划优化的思路第154-155页
        6.3.2 连通通道识别第155-159页
        6.3.3 连通通道规划优化思路第159-164页
    6.4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内部道路连通规划优化第164-170页
        6.4.1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内部道路连通优化思路第164页
        6.4.2 西南山地城镇形态内部道路连通优化具体措施第164-170页
    6.5 本章小结第170-172页
7 结语第172-174页
    7.1 研究结论第172-173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73页
    7.3 主要不足与展望第173-174页
        7.3.1 主要研究不足第173页
        7.3.2 研究展望第173-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2页
附录第182-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经济背景下国家级新区居住用地特征与规划优化--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下一篇:山地城市生态资源的视觉景观化途径--以自贡市富顺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