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15-4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 1.1.1 问题和困境 | 第15-17页 |
| 1.1.2 面临的机遇 | 第17-19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 | 第20-21页 |
| 1.4 四合院概念及有机更新理论 | 第21-25页 |
| 1.4.1 北京四合院 | 第21-24页 |
| 1.4.2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4-25页 |
| 1.5 建筑传媒概念及传播学理论 | 第25-33页 |
| 1.5.1 为什么选择建筑传媒视角而非大众传媒? | 第25-26页 |
| 1.5.2 建筑传媒的分类 | 第26-29页 |
| 1.5.3 经典传播模式解读 | 第29-31页 |
| 1.5.4 建筑信息传播模式的提出 | 第31-33页 |
| 1.6 研究现状 | 第33-37页 |
| 1.6.1 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的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 1.6.2 国内关于传媒与建筑学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 1.6.3 国外关于传媒与建筑学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 1.6.4 政策现状 | 第36-37页 |
| 1.7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 1.8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37-41页 |
| 1.8.1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 1.8.2 研究框架 | 第39-41页 |
| 2 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的历史概况 | 第41-61页 |
| 2.1 北京旧城四合院改造与建筑传媒的历史发展关系 | 第41-53页 |
| 2.1.1 近代—1978年 | 第42-46页 |
| 2.1.2 1978—2000年 | 第46-50页 |
| 2.1.3 2000 年至今 | 第50-53页 |
| 2.2 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模式 | 第53-58页 |
| 2.2.1 政府主导的北京旧城四合院改造 | 第53-55页 |
| 2.2.2 开发主体主导的北京旧城四合院改造 | 第55-56页 |
| 2.2.3 四合院居民自主改造 | 第56-57页 |
| 2.2.4 依托建筑传媒平台的多方参与改造 | 第57-58页 |
| 2.3 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现存问题 | 第58-59页 |
| 2.3.1 操作运营层面问题,传统的改造思路不适应“微循环”模式 | 第58-59页 |
| 2.3.2 空间改造层面问题,大量居民自主改造缺乏指导 | 第5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3 当代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传播的动因 | 第61-97页 |
| 3.1 调研和分析对象的确定 | 第61-66页 |
| 3.2 操作运营层面动因 | 第66-86页 |
| 3.2.1 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 | 第66-68页 |
| 3.2.2 建筑传媒平台的有效组织 | 第68-81页 |
| 3.2.3 建筑传媒与建筑事务所的运营关系 | 第81-85页 |
| 3.2.4 大众化传播语汇 | 第85-86页 |
| 3.3 空间改造层面动因 | 第86-96页 |
| 3.3.1 “内置式”空间改造类型 | 第88-90页 |
| 3.3.2 “插入式”空间改造类型 | 第90-92页 |
| 3.3.3 “附加式”空间改造类型 | 第92-94页 |
| 3.3.4 “可变式”空间改造类型 | 第94页 |
| 3.3.5 “集中式”空间改造类型 | 第94-9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4 当代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传播的过程特性 | 第97-113页 |
| 4.1 信息传播迅速而广泛,并能及时获得反馈 | 第98-100页 |
| 4.2 传播信息的片段化 | 第100-104页 |
| 4.3 不同建筑传媒传播信息分层化 | 第104-108页 |
| 4.4 传播过程的信息失真 | 第108-11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 5 当代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传播的影响及评价 | 第113-137页 |
| 5.1 操作运营层面影响评价 | 第113-125页 |
| 5.1.1 政府政策和投资层面 | 第113-115页 |
| 5.1.2 设计师层面 | 第115-120页 |
| 5.1.3 四合院居民层面 | 第120-125页 |
| 5.1.4 对其它大众的影响 | 第125页 |
| 5.2 空间改造层面影响评价 | 第125-136页 |
| 5.2.1 平面布局 | 第126-128页 |
| 5.2.2 外部胡同环境 | 第128-129页 |
| 5.2.3 在地标志性场所的营造 | 第129-131页 |
| 5.2.4 材料的运用 | 第131-133页 |
| 5.2.5 景观的保留和营造 | 第133-136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 6 当代建筑传媒影响下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策略 | 第137-159页 |
| 6.1 当代建筑传媒影响下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设计的反思 | 第137-138页 |
| 6.2 当代建筑传媒影响的四合院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第138-140页 |
| 6.2.1 操作运营层面策略 | 第138-139页 |
| 6.2.2 空间改造层面策略 | 第139-140页 |
| 6.3 福祥胡同四合院更新项目实践 | 第140-158页 |
| 6.3.2 操作运营层面的应用 | 第141-143页 |
| 6.3.3 空间改造层面的应用 | 第143-158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 7 结语 | 第159-161页 |
| 致谢 | 第161-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3-165页 |
| 附录 | 第165-172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65页 |
| B 关于传媒使用情况的调研 | 第165-168页 |
| C 四合院改造项目调研表 | 第168-171页 |
| D 对建筑事务所设计师的访谈 | 第171-172页 |
| E 调研项目及实践项目位置地图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