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1 时代的召唤 | 第10页 |
1.1.2 历史的要求 | 第10-11页 |
1.1.3 现实不容乐观 | 第11页 |
1.1.4 个人兴趣 | 第11页 |
1.2 问题的描述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14页 |
2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角色扮演 | 第14-15页 |
2.1.2 合作能力 | 第15页 |
2.1.3 小结 | 第15-16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2.2.3 小结 | 第21-22页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2-34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3.3 研究样本 | 第22-23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23-25页 |
3.4.1 调查问卷 | 第23-25页 |
3.4.2 访谈提纲 | 第25页 |
3.5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3.5.1 文献研究法 | 第25-26页 |
3.5.2 问卷调查法 | 第26页 |
3.5.3 准实验研究法 | 第26-28页 |
3.5.4 访谈法 | 第28页 |
3.6 研究过程 | 第28-31页 |
3.6.1 前测 | 第28-29页 |
3.6.2 角色扮演教学 | 第29-31页 |
3.6.3 后测 | 第31页 |
3.6.4 对学生进行访谈 | 第31页 |
3.7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31-34页 |
3.7.1 实验研究法 | 第31-32页 |
3.7.2 访谈法 | 第32-34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4.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4.1.1 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合作能力在实验前后的总体分析 | 第34-35页 |
4.1.2 实验班学生合作能力的各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 第35-36页 |
4.1.3 不同性别的学生合作能力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 第36-40页 |
4.1.4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合作能力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 第40-44页 |
4.2 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6-48页 |
5.1 结论 | 第46-47页 |
5.2 建议 | 第47-48页 |
5.2.1 对教师的建议 | 第47页 |
5.2.2 对学校的建议 | 第47-48页 |
6 创新和不足 | 第48-50页 |
6.1 创新之处 | 第48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A | 第54-56页 |
附录 B | 第56-58页 |
附录 C | 第58-64页 |
附录 D | 第64-68页 |
附录 E | 第68-70页 |
附录 F | 第70-7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