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莱菔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0-12页 |
1.1 脂肪酸与挥发油类 | 第10页 |
1.2 抗生素类 | 第10-11页 |
1.3 维生素与植物甾醇 | 第11页 |
1.4 生物碱类 | 第11页 |
1.5 多糖与苷类 | 第11页 |
1.6 蛋白质 | 第11页 |
1.7 黄酮类与酚类 | 第11-12页 |
2 莱菔子应用的研究 | 第12-14页 |
2.1 消化系统疾病 | 第12页 |
2.2 呼吸系统疾病 | 第12页 |
2.3 心脑血管疾病 | 第12-13页 |
2.4 排泄系统疾病 | 第13页 |
2.5 皮肤疾病 | 第13-14页 |
2.6 其他疾病 | 第14页 |
3 莱菔子成分提取纯化工艺及制剂工艺的研究 | 第14-15页 |
3.1 莱菔子成分提取纯化工艺 | 第14-15页 |
3.2 莱菔子制剂工艺的研究 | 第15页 |
4 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15-16页 |
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芥子碱硫氰酸盐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8-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1.1 材料 | 第18页 |
1.2 色谱条件 | 第18页 |
1.3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18页 |
1.4 线性关系研究 | 第18-19页 |
1.5 精密度研究 | 第19页 |
1.6 稳定性研究 | 第19页 |
1.7 加样回收率研究 | 第19页 |
1.8 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检测 | 第19页 |
1.9 数据分析 | 第1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9-21页 |
2.1 线性关系研究 | 第19页 |
2.2 精密度研究 | 第19页 |
2.3 稳定性研究 | 第19页 |
2.4 加样回收率研究 | 第19-21页 |
2.5 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检测 | 第21页 |
3 结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莱菔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第22-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1.1 材料 | 第22页 |
1.2 提取方法和溶剂的选择 | 第22-23页 |
1.2.1 物料前处理 | 第22页 |
1.2.2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22-23页 |
1.2.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23页 |
1.3 超声波提取工艺的选择 | 第23页 |
1.3.1 超声波提取工艺单因素研究 | 第23页 |
1.3.2 超声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3页 |
1.4 醇沉工艺的选择 | 第23-24页 |
1.5 最适莱菔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提取工艺验证 | 第24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1页 |
2.1 提取方法和溶剂的选择 | 第24-25页 |
2.1.1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24-25页 |
2.1.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25页 |
2.2 超声波提取工艺的选择 | 第25-29页 |
2.2.1 超声波提取工艺单因素研究 | 第25-28页 |
2.2.2 超声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8-29页 |
2.3 醇沉工艺的选择 | 第29-30页 |
2.4 最适莱菔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提取工艺验证 | 第30-31页 |
3 结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大孔树脂法纯化芥子碱硫氰酸盐工艺的研究 | 第32-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1.1 材料 | 第32页 |
1.2 待过柱液的制备 | 第32页 |
1.3 大孔树脂的预先处理 | 第32页 |
1.4 大孔树脂的再生 | 第32-33页 |
1.5 树脂的筛选 | 第33页 |
1.6 树脂吸附和洗脱因素研究 | 第33-34页 |
1.7 大孔树脂法纯化芥子碱硫氰酸盐工艺的验证 | 第34页 |
1.8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2.1 树脂的筛选 | 第34-36页 |
2.2 树脂吸附和洗脱因素研究 | 第36-39页 |
2.3 大孔树脂法纯化芥子碱硫氰酸盐工艺的验证 | 第39页 |
3 结论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莱菔子芥子碱降压胶囊制剂工艺研究 | 第41-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1.1 材料 | 第41页 |
1.2 莱菔子芥子碱降压胶囊干膏粉性质的研究 | 第41-42页 |
1.2.1 吸湿率的研究 | 第41-42页 |
1.2.2 休止角的研究 | 第42页 |
1.3 莱菔子芥子碱降压胶囊成型工艺的研究 | 第42-44页 |
1.3.1 辅料及处方的研究 | 第42页 |
1.3.2 颗粒评价结果 | 第42-43页 |
1.3.3 莱菔子芥子碱降压胶囊颗粒临界相对湿度的研究 | 第43-44页 |
1.4 胶囊型号的选择 | 第44页 |
1.5 莱菔子芥子碱降压胶囊制剂工艺验证 | 第44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2.1 莱菔子芥子碱降压胶囊干膏粉性质的研究 | 第44页 |
2.1.1 吸湿率的研究 | 第44页 |
2.1.2 休止角的研究 | 第44页 |
2.2 莱菔子芥子碱降压胶囊成型工艺的研究 | 第44-49页 |
2.2.1 辅料及处方的研究 | 第45-46页 |
2.2.2 颗粒评价结果 | 第46-48页 |
2.2.3 莱菔子芥子碱降压胶囊颗粒临界相对湿度的研究 | 第48-49页 |
2.3 胶囊型号的选择 | 第49页 |
2.4 莱菔子芥子碱降压胶囊制剂工艺验证 | 第49-50页 |
3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