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修复视角下潜山县潜河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1.1 滨河景观 | 第12页 |
1.1.2 生态修复 | 第12页 |
1.1.3 河流修复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滨河景观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滨河景观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 引言 | 第16-19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2.1.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2.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3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研究 | 第19-35页 |
3.1 国内外滨河景观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发展 | 第19-21页 |
3.1.1 国外滨河景观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发展 | 第19-20页 |
3.1.2 国内滨河景观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发展 | 第20-21页 |
3.1.3 案例借鉴 | 第21页 |
3.2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原则 | 第21-23页 |
3.2.1 景观完整性 | 第21-22页 |
3.2.2 生态稳定性 | 第22页 |
3.2.3 功能多样性 | 第22-23页 |
3.3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方法 | 第23-26页 |
3.3.1 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 第23-24页 |
3.3.2 尊重场地原貌保留 | 第24页 |
3.3.3 滨河生态环境的优化 | 第24-25页 |
3.3.4 滨河亲水环境的创造 | 第25页 |
3.3.5 城市历史人文的引入 | 第25-26页 |
3.4 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 | 第26-33页 |
3.4.1 生态驳岸 | 第26-28页 |
3.4.2 雨水花园 | 第28-29页 |
3.4.3 水系面源控制污染 | 第29-31页 |
3.4.4 景观浮岛 | 第31-32页 |
3.4.5 生态跌水堰 | 第32-33页 |
3.4.6 湿地植物系统规划 | 第33页 |
3.5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意义 | 第33-35页 |
3.5.1 生态效益 | 第33-34页 |
3.5.2 社会效益 | 第34页 |
3.5.3 经济效益 | 第34页 |
3.5.4 艺术价值 | 第34-35页 |
4 案例实践——潜山县潜河景观规划设计 | 第35-50页 |
4.1 基本概况 | 第35-36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35页 |
4.1.2 气候与气象 | 第35页 |
4.1.3 水资源 | 第35页 |
4.1.4 土壤植被 | 第35-36页 |
4.2 潜河现状调研及分析 | 第36-39页 |
4.2.1 水系概况与设计范围 | 第36页 |
4.2.2 水文现状调研 | 第36-37页 |
4.2.3 河岸断面及河岸空间情况现状调研 | 第37-38页 |
4.2.4 植物资源现状调查 | 第38-39页 |
4.2.5 历史人文资源 | 第39页 |
4.3 潜河的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 第39-41页 |
4.3.1 潜河的规划结构 | 第39-40页 |
4.3.2 潜河的功能分区 | 第40-41页 |
4.4 潜河景观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策略 | 第41-43页 |
4.4.1 最小化干扰场地现状 | 第41页 |
4.4.2 最大化利用现状自然资源 | 第41-42页 |
4.4.3 依托场地资源增强游人亲水体验 | 第42-43页 |
4.5 潜河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 | 第43-46页 |
4.5.1 潜河生态驳岸设计 | 第43页 |
4.5.2 潜河雨水花园设计 | 第43-44页 |
4.5.3 潜河面源污染控制设计 | 第44-45页 |
4.5.4 潜河景观浮岛设计 | 第45页 |
4.5.5 潜河湿地植物系统规划 | 第45-46页 |
4.6 潜河景观生态性专项规划设计 | 第46-48页 |
4.6.1 绿道设计 | 第46页 |
4.6.2 生态停车场设计 | 第46-47页 |
4.6.3 服务设施设计 | 第47-48页 |
4.7 项目优势与待改进评价 | 第48-5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5.1 结论 | 第50-51页 |
5.2 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