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的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水电工程发展前景 | 第9-10页 |
1.1.2 水电建设生产特点 | 第10-11页 |
1.1.3 我国水电安全管理特点和不足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事故至因理论 | 第12-15页 |
1.2.2 安全组织管理 | 第15-16页 |
1.2.3 安全氛围研究 | 第16-17页 |
1.3 我国水电安全管理现状 | 第17-19页 |
1.3.1 生产安全法律体系建设 | 第17-18页 |
1.3.2 国内安全管理研究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Wesafety平台建设 | 第21-29页 |
2.1 Wesafety平台建设移动互联背景 | 第21-24页 |
2.1.1 数字经济与“互联网+” | 第21-22页 |
2.1.2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 | 第22-23页 |
2.1.3 微信背景 | 第23-24页 |
2.2 wesafety系统开发 | 第24-25页 |
2.3 平台基本功能 | 第25-27页 |
2.4 平台系统架构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微安全理论 | 第29-38页 |
3.1 微安全理论体系建设 | 第29-31页 |
3.2 微安全理论 | 第31-35页 |
3.2.1 微安全管理循环 | 第31-32页 |
3.2.2 微安全隐患发现机制 | 第32-33页 |
3.2.3 微安全隐患上报机制 | 第33-34页 |
3.2.4 微安全整改和闭合机制 | 第34-35页 |
3.3 微安全管理突出特点 | 第35-36页 |
3.4 微安全管理象限流程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微安全平台实践应用分析 | 第38-56页 |
4.1 某大型工地情况 | 第38页 |
4.2 隐患时间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4.2.1 每月上报数量 | 第38-39页 |
4.2.2 各月整改单个隐患效率 | 第39-40页 |
4.2.3 隐患上报24小时内整改所需时间分布 | 第40页 |
4.2.4 隐患上报72小时内整改所需时间分布 | 第40-41页 |
4.2.5 隐患上报后一周内整改情况 | 第41-43页 |
4.3 整改率及上报整改行为习惯分析 | 第43-44页 |
4.3.1 一周内整改率 | 第43页 |
4.3.2 三天内整改率 | 第43-44页 |
4.3.3 隐患上报和隐患整改时间点分布 | 第44页 |
4.4 参建单位行为及行为人分析 | 第44-47页 |
4.4.1 参建单位安全上报行为分析 | 第44-45页 |
4.4.2 主要质量安全员行为分析 | 第45-47页 |
4.5 隐患类型分析 | 第47-54页 |
4.5.1 各类型隐患所占比例 | 第47-48页 |
4.5.2 监理单位隐患分析 | 第48-49页 |
4.5.3 施工单位隐患分析 | 第49-53页 |
4.5.4 触电类隐患分析 | 第53-54页 |
4.5.5 高处坠落隐患分析 | 第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动态安全评价体系和安全图册 | 第56-85页 |
5.1 水电施工动态安全评价体系 | 第56-62页 |
5.1.1 层次分析法主要步骤 | 第56页 |
5.1.2 水电工程隐患分层模型 | 第56-60页 |
5.1.3 层次分析法构造对比矩阵 | 第60-61页 |
5.1.4 权重确定 | 第61-62页 |
5.1.5 确定组合权重以及安全整体评分 | 第62页 |
5.2 水电安全施工图册 | 第62-84页 |
5.2.1 用电安全排查整改图示 | 第64-66页 |
5.2.2 消防安全排查整改图示 | 第66-68页 |
5.2.3 安全通道整改排查整改图示 | 第68-70页 |
5.2.4 高处杂物危石坠落排查整改图示 | 第70-72页 |
5.2.5 交叉作业排查整改图示 | 第72-73页 |
5.2.6 高处防护缺失排查整改图示 | 第73-75页 |
5.2.7 踢脚板排查整改图示 | 第75-77页 |
5.2.8 安全爬梯排查整改图示 | 第77-78页 |
5.2.9 安全警戒排查整改图示 | 第78-80页 |
5.2.10 施工现场积水排查整改图示 | 第80-81页 |
5.2.11 照明安全排查整改图示 | 第81-82页 |
5.2.12 文明施工图示 | 第82-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附录 A Wesafety部分程序代码 | 第93-9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