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沥青路面施工均匀性无损检测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探地雷达评价沥青路面施工均匀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节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三维探地雷达系统组成及测量方法 | 第17-25页 |
2.1 三维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 | 第17-21页 |
2.1.1 电磁波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1.2 三维探地雷达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8-20页 |
2.1.3 基于三维探地雷达的沥青路面厚度测量原理 | 第20-21页 |
2.2 三维探地雷达工作性能 | 第21页 |
2.2.1 检测深度 | 第21页 |
2.2.2 分辨率 | 第21页 |
2.3 三维探地雷达测量沥青路面时的参数选择 | 第21-23页 |
2.4 三维探地雷达的图像优化处理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沥青路面施工厚度均匀性评价 | 第25-39页 |
3.1 沥青路面介电常数计算方法 | 第25-29页 |
3.1.1 钻芯取样法 | 第25-26页 |
3.1.2 振幅全反射法 | 第26-27页 |
3.1.3 共中心点法 | 第27-28页 |
3.1.4 介电常数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28-29页 |
3.2 基于三维探地雷达的沥青路面厚度计算 | 第29-37页 |
3.2.1 测线布设 | 第29-30页 |
3.2.2 厚度计算 | 第30-33页 |
3.2.3 沥青路面局部厚度平均值 | 第33-36页 |
3.2.4 沥青路面局部厚度变异系数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沥青路面空隙率均匀性评价 | 第39-67页 |
4.1 基于介电常数的沥青路面密度预测 | 第39-44页 |
4.1.1 复折射模型 | 第39-41页 |
4.1.2 波特切尔模型 | 第41-42页 |
4.1.3 线性指标模型 | 第42-43页 |
4.1.4 瑞雷模型 | 第43-44页 |
4.2 无核密度仪检测 | 第44-52页 |
4.2.1 工程背景 | 第44-45页 |
4.2.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5-46页 |
4.2.3 无核密度仪标定 | 第46-48页 |
4.2.4 沥青路面空隙率分布宏观趋势 | 第48-52页 |
4.3 沥青路面密度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52-55页 |
4.4 沥青路面施工空隙率均匀性的评价 | 第55-66页 |
4.4.1 沥青路面局部空隙率平均值 | 第56-59页 |
4.4.2 沥青路面局部空隙率标准差 | 第59-62页 |
4.4.3 沥青路面局部细离析比例与局部粗离析比例 | 第62-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基于三维探地雷达的沥青路面施工均匀性评价方法 | 第67-73页 |
5.1 基本要求 | 第67页 |
5.1.1 适用范围 | 第67页 |
5.1.2 应用条件 | 第67页 |
5.2 仪器设备及参数设置 | 第67-68页 |
5.2.1 仪器类型 | 第67页 |
5.2.2 参数设置 | 第67-68页 |
5.3 外业要求 | 第68页 |
5.3.1 一般要求 | 第68页 |
5.3.2 检测线(网)布置原则 | 第68页 |
5.3.3 探地雷达记录 | 第68页 |
5.4 内业工作 | 第68-71页 |
5.4.1 基本要求 | 第68页 |
5.4.2 原始资料的整理与编辑 | 第68-69页 |
5.4.3 数据处理 | 第69-71页 |
5.4.4 基于三维探地雷达的沥青路面施工均匀性评价流程 | 第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73-7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3页 |
6.2 创新点 | 第73页 |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