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污泥的产生、危害与处理 | 第15-17页 |
1.3 重金属对土壤的危害 | 第17-18页 |
1.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第18-20页 |
1.4.1 植物修复法 | 第18-19页 |
1.4.2 电动修复法 | 第19页 |
1.4.3 化学淋洗法 | 第19-20页 |
1.4.4 化学固定法 | 第20页 |
1.5 污泥水热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6.2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污泥水热碳化反应及其碳产物特征研究 | 第24-33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2.2 仪器 | 第25页 |
2.2.3 水热碳化反应操作步骤 | 第25-26页 |
2.3 水热碳的检测及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2.3.1 水热碳的产率 | 第26-27页 |
2.3.2 水热碳的工业分析 | 第27-28页 |
2.3.3 元素的分析 | 第28页 |
2.3.4 pH与电导率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2.4.1 水热碳的产率分析结果 | 第29-30页 |
2.4.2 水热碳的工业分析结果 | 第30页 |
2.4.3 水热碳的元素分析结果 | 第30-31页 |
2.4.4 水热碳的pH与电导率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2.4.5 水热碳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页 |
第3章 污泥水热碳对土壤性质作用研究 | 第33-41页 |
3.1 前言 | 第33-34页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3.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37-38页 |
3.3.2 土壤生物学性质分析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污泥水热碳对土壤Cd、Cr、Zn、Cu作用的研究 | 第41-51页 |
4.1 前言 | 第41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4.3.1 土壤中Cd、Cr、Zn、Cu形态分析 | 第44-49页 |
4.3.2 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分析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污泥水热碳处理的土壤中白菜对Cd、Cr、Zn、Cu吸收作用的研究 | 第51-58页 |
5.1 前言 | 第51页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1-53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5.3.1 白菜对Cd的吸收 | 第53-54页 |
5.3.2 白菜对Cr的吸收 | 第54-55页 |
5.3.3 白菜对Zn的吸收 | 第55-56页 |
5.3.4 白菜对Cu的吸收 | 第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