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介质中气驱油渗流特征的微观可视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微观模型实验 | 第10-12页 |
1.2.2 凝析油气体系受多孔介质影响 | 第12页 |
1.2.3 CO_2驱凝析油气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和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1.5.1 主要工作量 | 第15页 |
1.5.2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第2章 凝析气藏渗流特征实验分析 | 第16-26页 |
2.1 实验准备 | 第16-18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16-17页 |
2.1.2 实验模型选择 | 第17-18页 |
2.1.3 实验步骤 | 第18页 |
2.2 结果及分析 | 第18-24页 |
2.2.1 刻蚀模型 | 第18-19页 |
2.2.2 磨砂模型 | 第19-20页 |
2.2.3 刻蚀模型中考虑地层水 | 第20-23页 |
2.2.4 真实岩心模型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砂岩模型注CO_2驱实验研究 | 第26-54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CO_2驱替实验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3.2.1 实验设备 | 第26-27页 |
3.2.2 流体选择 | 第27-28页 |
3.2.3 实验流程 | 第28页 |
3.2.4 混相特征分析 | 第28页 |
3.3 CO_2非混相驱替实验 | 第28-37页 |
3.3.1 砂砾岩模型 | 第29-31页 |
3.3.2 微裂缝砂岩模型 | 第31-33页 |
3.3.3 致密砂岩模型 | 第33-35页 |
3.3.4 孔隙孔洞模型 | 第35-37页 |
3.4 CO_2非混相驱图像处理分析结果 | 第37-41页 |
3.4.1 驱油过程及残余油特征分析 | 第37-41页 |
3.4.2 拟三维数值图像分析 | 第41页 |
3.5 CO_2混相驱替实验 | 第41-48页 |
3.5.2 砂砾岩模型 | 第42-43页 |
3.5.3 微裂缝砂岩模型 | 第43-45页 |
3.5.4 致密砂岩模型 | 第45-46页 |
3.5.5 孔隙孔洞模型 | 第46-48页 |
3.6 CO_2混相驱图像处理分析结果 | 第48-53页 |
3.6.1 驱油过程及剩余油特征分析 | 第48-52页 |
3.6.2 拟三维数值图像分析 | 第52-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裂缝性砂岩注CO_2驱凝析油气实验研究 | 第54-62页 |
4.1 实验分析方法 | 第54页 |
4.1.1 实验模型制作 | 第54页 |
4.1.2 实验条件及流体选择 | 第54页 |
4.2 CO_2驱替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4.2.1 一条主裂缝模型非混相驱 | 第55-56页 |
4.2.2 两条垂直裂缝模型非混相驱 | 第56-57页 |
4.2.3 一条主裂缝模型混相驱替 | 第57-58页 |
4.3 CO_2非混相驱图像处理结果 | 第58-61页 |
4.3.1 驱油过程及剩余油特征分析 | 第58-61页 |
4.3.2 拟三维数值图像分析 | 第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驱替机理研究及油气分布分析 | 第62-72页 |
5.1 微观相态研究方法 | 第62页 |
5.2 水驱油微观机理研究 | 第62-68页 |
5.2.1 两相流体微观流动特征 | 第63-65页 |
5.2.2 水驱渗流机理 | 第65-67页 |
5.2.3 水驱微观实验分析 | 第67-68页 |
5.3 CO_2驱实验机理研究 | 第68-71页 |
5.3.1 CO_2非混相驱 | 第68-70页 |
5.3.2 CO_2混相驱 | 第70-71页 |
5.4 油气分布特征规律分析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2-73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建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