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发展进程和疑难问题探究 | 第13-18页 |
第一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发展进程 | 第13-15页 |
一、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立法发展 | 第13-14页 |
二、最新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疑难问题探究 | 第15-18页 |
一、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对“客观行为方式”的解读 | 第16页 |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帮助犯的认定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公民个人信息概念在司法视野的法律扩张 | 第18-21页 |
一、纵向对比 | 第18-19页 |
二、横向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理解 | 第21-25页 |
一、对“公民”的解读 | 第21-22页 |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 | 第22-25页 |
第三节 对“批量公民信息”的认定 | 第25-28页 |
一、关于“批量公民个人信息”认定的规则 | 第25-26页 |
二、关于“批量”的认定 | 第26-27页 |
三、对证明责任结构的理解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客观行为方式”解读 | 第28-33页 |
第一节 对“出售、提供”行为的认定 | 第28-29页 |
一、对“出售”行为的认定 | 第28-29页 |
二、对“提供”行为的认定 | 第29页 |
第二节 对“其他非法获取”行为方式的理解 | 第29-33页 |
一、对“非法”的理解 | 第29-30页 |
二、“购买、收受、交换”等行为方式 | 第30-31页 |
三、“收集”行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帮助犯的认定 | 第33-37页 |
第一节 帮助犯的相关理论 | 第33-34页 |
一、帮助行为 | 第33-34页 |
二、帮助故意 | 第34页 |
第二节 帮助犯的分类 | 第34-35页 |
一、共谋帮助行为 | 第34-35页 |
二、“心照不宣”的帮助行为 | 第35页 |
三、片面的帮助行为 | 第35页 |
第三节 本罪与具体犯罪帮助犯的关系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后记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