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道二元性看武侠电影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儒道二元性与武侠的关系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儒道思想与武侠 | 第14-19页 |
1、儒家思想与武侠 | 第14-17页 |
2、道家思想与武侠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武侠中“进则儒,退则道”的思维核心 | 第19-24页 |
1、武侠文本的演进 | 第20-22页 |
2、武侠文化之思维核心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儒道二元性在武侠电影中的体现 | 第24-56页 |
第一节 、武侠电影的组成元素 | 第24-54页 |
1、武侠电影的人物塑造 | 第24-34页 |
1.1 侠客主人公 | 第24-28页 |
1.1.1 理想人格 | 第24-26页 |
1.1.2 时代人格 | 第26-28页 |
1.2 女性角色 | 第28-34页 |
1.2.1 武侠电影中女性角色定位的演变 | 第28-31页 |
1.2.2 儒道传统下与武侠语境中女性形象的异同 | 第31-34页 |
2、武侠电影的“武” | 第34-43页 |
2.1 从写实风格到诗性风格 | 第34-38页 |
2.2 武侠中的武器 | 第38-43页 |
2.2.1 道德指向与符号意义 | 第38-41页 |
2.2.2 刚柔并济的武器构成 | 第41-43页 |
3、武侠电影的场景 | 第43-49页 |
3.1 儒道审美意趣 | 第43-44页 |
3.2 武侠电影的造“境” | 第44-49页 |
3.2.1 景与境 | 第44-47页 |
3.2.2 胡金铨电影的启发意义 | 第47-49页 |
4、武侠电影的叙事 | 第49-54页 |
4.1 武侠叙事母题 | 第49-51页 |
4.2 武侠蒙太奇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武侠电影内涵 | 第54-56页 |
1、江湖实质 | 第54-55页 |
2、武侠精神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儒道二元性之于武侠电影的实际意义 | 第56-64页 |
第一节 、新时代武侠电影的困境 | 第56-60页 |
第二节 、道儒二元性的重要性 | 第60-64页 |
1、提高武侠电影自身完成度的必要 | 第60-62页 |
2、有助于武侠电影类型的发展 | 第62页 |
3、增强武侠电影的竞争力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参考电影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