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7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3 室内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 第17-31页 |
1.3.1 室内环境中的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 第17-24页 |
1.3.2 天线高度变化情况下的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 第24-26页 |
1.3.3 体域网场景下的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 第26-30页 |
1.3.4 无线信道仿真器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 第30-31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31-35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31-32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室内无线信道测量方法与无线信道传播模型概述 | 第35-49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无线信道测量方法概述 | 第35-39页 |
2.2.1 无线信道的时域测量法 | 第35-38页 |
2.2.2 无线信道的频域测量法 | 第38-39页 |
2.3 室内无线信道的大尺度衰落模型 | 第39-42页 |
2.3.1 路径损耗模型 | 第39-42页 |
2.3.2 阴影效应模型 | 第42页 |
2.4 室内无线信道的小尺度衰落模型 | 第42-47页 |
2.4.1 多径传播模型 | 第42-46页 |
2.4.2 时间色散参数模型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功率延迟剖面模型 | 第49-71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测量场景、测量系统与实验方案 | 第50-54页 |
3.2.1 测量场景 | 第50-52页 |
3.2.2 测量系统 | 第52-54页 |
3.2.3 实验方案 | 第54页 |
3.3 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功率延迟剖面的分析与建模 | 第54-66页 |
3.3.1 基于离散抽头延迟线的功率延迟剖面模型 | 第54-55页 |
3.3.2 抽头数目与传播时延 | 第55-56页 |
3.3.3 路径损耗与幅度归一化 | 第56-58页 |
3.3.4 归一化幅度的分布 | 第58-60页 |
3.3.5 Nakagami-m分布的形状因子和尺度因子建模 | 第60-65页 |
3.3.6 模型参数提取 | 第65-66页 |
3.4 仿真信道生成算法与模型验证 | 第66-70页 |
3.4.1 仿真信道生成算法 | 第66-67页 |
3.4.2 模型验证 | 第67-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室内环境中接收天线高度相关的路径损耗模型 | 第71-88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典型的室内无线信道测量场景与实验方案 | 第72-74页 |
4.3 接收天线高度相关的路径损耗模型 | 第74-80页 |
4.3.1 提出的路径损耗模型 | 第74-75页 |
4.3.2 室内遮挡物对路径损耗的影响 | 第75-77页 |
4.3.3 接收天线高度衰减因子 | 第77-79页 |
4.3.4 模型参数提取 | 第79-80页 |
4.4 模型分析与验证 | 第80-86页 |
4.4.1 模型分析 | 第80-82页 |
4.4.2 模型验证 | 第82-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室内环境中接收天线高度相关的均方根时延扩展模型 | 第88-105页 |
5.1 引言 | 第88-89页 |
5.2 RMS时延扩展与路径损耗的经验关系建模 | 第89-96页 |
5.2.1 相关性分析 | 第89-92页 |
5.2.2 RMS时延扩展与路径损耗的经验关系模型 | 第92-94页 |
5.2.3 模型参数提取与结果分析 | 第94-96页 |
5.3 接收天线高度相关的RMS时延扩展模型 | 第96-100页 |
5.3.1 提出的RMS时延扩展模型 | 第96-97页 |
5.3.2 接收天线高度相关的RMS时延扩展模型的建模过程 | 第97-100页 |
5.4 仿真算法与模型验证 | 第100-104页 |
5.4.1 生成仿真RMS时延扩展的方法 | 第100-101页 |
5.4.2 模型验证 | 第101-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室内体域网场景下的自回归信道冲激响应模型 | 第105-121页 |
6.1 引言 | 第105-106页 |
6.2 室内体域无线信道测量场景与测量方案 | 第106-109页 |
6.3 室内体域无线信道的AR模型 | 第109-117页 |
6.3.1 AR信道冲激响应模型 | 第109-114页 |
6.3.2 模型参数提取方法 | 第114-117页 |
6.4 仿真信道生成算法与模型验证 | 第117-120页 |
6.4.1 AR信道冲激响应模型的仿真信道生成算法 | 第117-118页 |
6.4.2 模型验证与对比 | 第118-12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仿真器 | 第121-132页 |
7.1 引言 | 第121-122页 |
7.2 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仿真器的软件结构 | 第122-124页 |
7.3 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仿真器的实现 | 第124-13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8.1 论文创新点总结 | 第132-133页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44-147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47-148页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