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校园欺凌的现状研究 | 第14-15页 |
1.2.2 校园欺凌的成因研究 | 第15-16页 |
1.2.3 校园欺凌的防治策略研究 | 第16-17页 |
1.2.4 校园欺凌的比较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校园欺凌的内涵及防治意义 | 第20-28页 |
2.1 校园欺凌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1.1 校园欺凌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2 校园欺凌的分类 | 第24-26页 |
2.2.1 显性欺凌 | 第24-25页 |
2.2.2 隐性欺凌 | 第25-26页 |
2.3 校园欺凌防治的意义 | 第26-28页 |
2.3.1 校园欺凌的危害 | 第26页 |
2.3.2 校园欺凌防治的意义 | 第26-28页 |
第3章 城市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 | 第28-38页 |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28-30页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8页 |
3.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 | 第28-29页 |
3.1.3 调查的信效度分析 | 第29-30页 |
3.2 城市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分析 | 第30-38页 |
3.2.1 城市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较普遍 | 第30-32页 |
3.2.2 城市小学校园欺凌多发生于学生活跃地带 | 第32页 |
3.2.3 校园欺凌对象一般处于弱势地位 | 第32-33页 |
3.2.4 校园欺凌应对方式以寻求帮助为主 | 第33-34页 |
3.2.5 不同学生群体欺凌情况有差异 | 第34-36页 |
3.2.6 欺凌者主要因保护朋友或自己而欺凌他人 | 第36页 |
3.2.7 被欺凌者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看法不一 | 第36-38页 |
第4章 城市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 第38-46页 |
4.1 学生个人方面 | 第38-41页 |
4.1.1 对欺凌概念以及自身行为认知不足 | 第38-39页 |
4.1.2 规则意识薄弱 | 第39-40页 |
4.1.3 学习成绩落后产生负面心理 | 第40页 |
4.1.4 长时间打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 | 第40-41页 |
4.1.5 个人关系处理不当 | 第41页 |
4.2 学校层面 | 第41-43页 |
4.2.1 校园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 第41-42页 |
4.2.2 校园欺凌防治制度不够完善 | 第42-43页 |
4.3 社会方面 | 第43-46页 |
4.3.1 家长教养方式欠妥 | 第43-44页 |
4.3.2 网络和媒体的暴力内容侵蚀学生思想 | 第44-46页 |
第5章 城市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策略 | 第46-52页 |
5.1 建立全面的预防系统 | 第46-48页 |
5.1.1 全面融合校园欺凌防治教育、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 | 第46页 |
5.1.2 强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 第46-47页 |
5.1.3 加强教职工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培训 | 第47页 |
5.1.4 提高校园生活吸引力,增强学生在校归属感 | 第47-48页 |
5.2 构筑高效的治理体系 | 第48-49页 |
5.2.1 完善校园监控系统 | 第48页 |
5.2.2 明确校园欺凌事件紧急处理程序 | 第48-49页 |
5.2.3 建立校园欺凌事件事后处理工作机制 | 第49页 |
5.3 健全多管齐下的合力机制 | 第49-52页 |
5.3.1 提升家庭教育素养,改善家长不良教养方式 | 第49-50页 |
5.3.2 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联动,强化“三位一体”合作 | 第50页 |
5.3.3 创建良好社会环境,助力校园欺凌防治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
附录B 城市小学校园欺凌调查问卷 | 第59-62页 |
附录C 学校管理层访谈提纲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