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1页 |
1 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概述 | 第11-19页 |
1.1 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 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特点 | 第12-14页 |
1.2.1 致害性与不可归责性 | 第12-13页 |
1.2.2 损害补偿的限定性 | 第13-14页 |
1.2.3 损害补偿的对象不特定 | 第14页 |
1.3 我国构建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4-19页 |
1.3.1 生态补偿理论 | 第14-15页 |
1.3.2 人权保障与野生动物价值理论 | 第15-17页 |
1.3.3 公共负担平等理论 | 第17页 |
1.3.4 社会契约论 | 第17-18页 |
1.3.5 公平与秩序理论 | 第18-19页 |
2 国外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 | 第19-26页 |
2.1 国外立法的一般规定 | 第19-22页 |
2.1.1 英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 | 第19-20页 |
2.1.2 美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 | 第20-21页 |
2.1.3 法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 | 第21页 |
2.1.4 瑞士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 | 第21-22页 |
2.1.5 德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 | 第22页 |
2.2 国外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立法评析 | 第22-26页 |
2.2.1 野生动物致害的补偿义务主体明确 | 第23页 |
2.2.2 明确区分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的界限 | 第23-24页 |
2.2.3 损害补偿中的范围较大 | 第24页 |
2.2.4 补偿经费充足 | 第24-26页 |
3 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现状与不足 | 第26-34页 |
3.1 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6-29页 |
3.1.1 《野生动物保护法》立法现状 | 第26-27页 |
3.1.2 其他立法现状 | 第27-29页 |
3.2 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不足之处 | 第29-34页 |
3.2.1 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划分不明确 | 第29-30页 |
3.2.2 野生动物的范围不明确 | 第30-31页 |
3.2.3 损害补偿中补偿标准模糊 | 第31-32页 |
3.2.4 损害补偿的程序复杂 | 第32-34页 |
4 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4-42页 |
4.1 划分补偿义务主体的政府责任 | 第34-36页 |
4.1.1 中央政府的责任 | 第35-36页 |
4.1.2 地方政府的责任 | 第36页 |
4.2 确定致害野生动物的范围 | 第36-38页 |
4.3 明确损害补偿的标准 | 第38-40页 |
4.3.1 明确“其他损失”的范围 | 第38-39页 |
4.3.2 适当提高补偿数额 | 第39页 |
4.3.3 明确区分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害的不同标准 | 第39-40页 |
4.4 简化补偿的程序 | 第40-42页 |
4.4.1 向就近地区的部门申请 | 第40-41页 |
4.4.2 缩短补偿的审核时间 | 第41-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