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k | 第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1 京山成为国内唯一网球特色城市 | 第9页 |
1.1.2 安宁与京山同时入选网球主题“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第9-10页 |
1.1.3 昆明网球影响力不断提升 | 第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1 促进昆明大众网球运动的发展 | 第10页 |
1.2.2 有利于昆明体育事业的综合发展 | 第10-11页 |
1.2.3 为中小型城市大众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经验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2.1.1 大众网球 | 第12页 |
2.1.2 可持续发展 | 第12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2.1 中国网球的起步 | 第12-13页 |
2.2.2 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 | 第13页 |
2.2.3 国内大众网球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3.1 网球运动大众化 | 第16-18页 |
2.3.2 网球运动产业化 | 第18-19页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9-22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19页 |
3.2.3 个案研究法 | 第19-20页 |
3.2.4 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0-21页 |
3.2.6 比较研究法 | 第21-22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67页 |
4.1 京山建设“网球特色城市”各要素分析 | 第22-37页 |
4.1.1 专业网球人员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4.1.2 网球硬件设施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4.1.3 网球青少年培养与教育 | 第24-25页 |
4.1.4 网球运动员成绩 | 第25-26页 |
4.1.5 大众网球开展情况 | 第26-35页 |
4.1.6 开展的专业网球比赛情况 | 第35页 |
4.1.7 每年举办各类大众网球比赛 | 第35-36页 |
4.1.8 网球配套类政策 | 第36-37页 |
4.2 京山成功建设“网球特色城市”的经验分析 | 第37-42页 |
4.2.1 规划总体思路、制定基本原则和落实工作目标 | 第38-39页 |
4.2.2 落实主要工作 | 第39-41页 |
4.2.3 提供保障措施 | 第41-42页 |
4.3 影响昆明大众网球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42-56页 |
4.3.1 政府因素 | 第43-44页 |
4.3.2 场地因素 | 第44页 |
4.3.3 社会参与因素 | 第44-49页 |
4.3.4 经济情况及消费观念 | 第49-50页 |
4.3.5 大众网球教练员因素 | 第50-54页 |
4.3.6 网球专业人员因素 | 第54页 |
4.3.7 昆明网球青少年培养与教育 | 第54-55页 |
4.3.8 网球赛事因素 | 第55页 |
4.3.9 宣传因素 | 第55-56页 |
4.3.10 气候因素 | 第56页 |
4.4 基于京山网球建设对制约昆明大众网球发展因素的分析 | 第56-60页 |
4.4.1 当地政府对大众网球不够重视 | 第56页 |
4.4.2 网球设施不足 | 第56页 |
4.4.3 网球运动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 第56-57页 |
4.4.4 消费观念没有跟上经济水平 | 第57-58页 |
4.4.5 持证及全职大众网球教练人数少 | 第58-59页 |
4.4.6 网球专业人员没得有效利用 | 第59页 |
4.4.7 网球青少年培养与教育落后 | 第59页 |
4.4.8 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 | 第59-60页 |
4.4.9 业余网球赛事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 | 第60页 |
4.5 昆明开展大众网球运动的优势 | 第60-62页 |
4.5.1 直追一线城市的网球历史 | 第60-61页 |
4.5.2 国内不可比拟的气候条件 | 第61页 |
4.5.3 亚洲最大的红土网球中心 | 第61页 |
4.5.4 集聚云南省众多高校 | 第61-62页 |
4.5.5 教育部在云南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试点工作 | 第62页 |
4.6 京山网球成功经验对促进昆明大众网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第62-67页 |
4.6.1 坚持先行先试,探索网球发展路径 | 第62-63页 |
4.6.2 坚持全域推进,打造昆明网球品牌 | 第63-65页 |
4.6.3 坚持全民共享,彰显春城魅力 | 第65-67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90页 |